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3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10页 |
·实践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12-13页 |
·选题视角的创新 | 第12页 |
·选取研究区域的创新 | 第12-13页 |
2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3-22页 |
·概念界定 | 第13页 |
·农村扶贫开发 | 第13页 |
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| 第13页 |
·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3-16页 |
·关于贫困的定义 | 第13-14页 |
·贫困成因理论综述 | 第14-15页 |
·反贫困理论综述 | 第15-16页 |
·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6-22页 |
·关于贫困的定义 | 第17页 |
·贫困成因理论综述 | 第17-18页 |
·国内反贫困理论综述 | 第18-20页 |
·农村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的研究综述 | 第20-22页 |
3 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回顾 | 第22-29页 |
·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历史回顾 | 第22-26页 |
·以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开发工作(1978 年—1985 年) | 第22-23页 |
·大规模开发式农村扶贫阶段(1986 年—1993 年) | 第23-24页 |
·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阶段(1994 年—2000 年) | 第24-25页 |
·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施阶段(2001 年—2010 年) | 第25-26页 |
·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| 第26-29页 |
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试点阶段(1992 年—2002 年) | 第27页 |
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(2003 年—2006 年) | 第27页 |
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建设阶段(2007 年—至今) | 第27-29页 |
4 重庆市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现状分析 | 第29-35页 |
·重庆市经济发展及贫困情况 | 第29-32页 |
·重庆市扶贫开发实施情况 | 第32-33页 |
·重庆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状况 | 第33-35页 |
5 重庆市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的分析 | 第35-42页 |
·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的重要意义 | 第35-36页 |
·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的政策支持 | 第36页 |
·重庆市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的现状 | 第36-38页 |
·程序层面的衔接 | 第36-37页 |
·政策层面的衔接 | 第37页 |
·管理层面的衔接 | 第37-38页 |
·重庆市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8-42页 |
·对象识别机制不够完善 | 第38-39页 |
·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 | 第39页 |
·政策衔接的权威性不足 | 第39-42页 |
6 建立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的机制 | 第42-47页 |
·重庆市实现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的总体要求 | 第42页 |
·建立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机制的原则 | 第42-43页 |
·以人为本原则 | 第42页 |
·可持续发展原则 | 第42-43页 |
·协调统一原则 | 第43页 |
·建立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机制的对策 | 第43-47页 |
·建立科学有效的对象识别机制 | 第43-44页 |
·建立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追踪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 | 第44-45页 |
·完善分类扶助,积极落实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 | 第45页 |
·完善扶贫开发配套措施 | 第45-47页 |
7 结论及后续研究建议 | 第47-48页 |
·结论 | 第47页 |
·后续研究建议 | 第47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附录 | 第51页 |
A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51页 |
B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