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1页 |
·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9页 |
·金融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概念界定 | 第9-10页 |
·金融中心 | 第9-10页 |
·区域金融中心 | 第10页 |
·研究重点、难点及创新点 | 第1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1-14页 |
·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| 第11-12页 |
·金德尔伯格的集聚经济理论 | 第11页 |
·戴维斯的区位选择理论 | 第11-12页 |
·规模经济理论 | 第12页 |
·国外其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2页 |
·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3 国内外金融中心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| 第14-17页 |
·国外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 | 第14页 |
·国外金融中心产生的条件及主要模式 | 第14-15页 |
·自然形成模式 | 第14-15页 |
·政府主导模式 | 第15页 |
·国内金融中心的发展 | 第15-16页 |
·国内外金融中心发展的借鉴意义 | 第16-17页 |
4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现实条件及制约因素分析 | 第17-29页 |
·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区域金融中心的必要性分析 | 第17-18页 |
·建设金融中心是全面落实“314”总体部署的客观要求 | 第17页 |
·建设金融中心是金融业和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现实需要 | 第17页 |
·建设金融中心是降低金融交易成本的需要 | 第17-18页 |
·建设金融中心是满足统筹城乡建设对金融的需求 | 第18页 |
·从数据分析重庆目前金融发展水平 | 第18-24页 |
·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| 第18-19页 |
·外资银行机构分布情况比较 | 第19页 |
·其他经济指标及基础设施评估比较 | 第19-21页 |
·金融组织机构及主要措施比较 | 第21-22页 |
·金融优惠政策比较 | 第22-24页 |
·金融竞争力综合比较 | 第24页 |
·重庆建设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分析 | 第24-27页 |
·重庆拥有金融中心历史沉淀的特殊条件 | 第25页 |
·重庆具备构建金融中心的三大基本条件 | 第25-27页 |
·重庆建设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分析 | 第27-29页 |
·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还不够 | 第27-28页 |
·重庆金融市场不够发达 | 第28页 |
·重庆总部经济特征不明显 | 第28-29页 |
5 重庆创建长江上游区域金融中心的路径选择 | 第29-36页 |
·明确创建区域金融中心的规划 | 第29-31页 |
·功能定位:立足重庆、辐射西部 | 第29页 |
·目标选择:三步走、四阶梯确立目标 | 第29-30页 |
·空间布局规划——总部经济下的“单中心,一主二副”模式 | 第30-31页 |
·建设模式选择:专业开发与合作模式并用 | 第31页 |
·确立金融业为先导产业,为实体经济产业提供引擎和支撑 | 第31页 |
·配套产业政策,促进金融业快速发展,巩固重庆金融中心地位 | 第31-32页 |
·积极落实中央政策支持,加快金融中心建设 | 第31页 |
·配套区域金融产业政策,保障金融业高速发展 | 第31-32页 |
·制定金融核心区倾斜措施,提高金融核心区集聚和辐射能力 | 第32页 |
·加大统筹城乡力度,加强区域金融合作,完善金融要素市场 | 第32-33页 |
·与区域产业经济相适应,大力推动要素市场的建设 | 第32-33页 |
·与金融深化目标相衔接,不断优化金融产业链条和业态环境 | 第33页 |
·与打破二元经济瓶颈相呼应,加快培育城乡统筹的农村金融市场 | 第33页 |
·加快解放碑金融核心区建设,为金融机构加速集聚创造条件 | 第33-34页 |
·加强棚户区改造任务,为金融机构筑巢提供硬件环境 | 第33-34页 |
·营造金融文化,构建金融产发展的软环境 | 第34页 |
·持续优化环境,全面提升重庆的城市竞争力 | 第34-36页 |
·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,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| 第34页 |
·营造强金融法制环境,建立社会信用环境 | 第34-35页 |
·推动信息化建设,建设金融机构信用信息平台 | 第35页 |
·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,倡导公共服务社会化 | 第35-36页 |
6 结论 | 第36-37页 |
致谢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