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散文、杂著论文--古代(~1840年)论文

桐城派的现代转型--以姚永概为论述中心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引言第7-10页
    一、研究意义第7-8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现状第8-10页
第一章 姚永概与易代政治第10-26页
    第一节 中国少年:姚永概与清末"新政"第10-1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清末新政,主学日本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安徽自治,政治参与第12-14页
    第二节 独善其身:姚永概与民初政治第14-1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民国选举—公平性的质疑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不仕民国—政治硝烟的远离第16-19页
    第三节 内在转变的原因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自治破产:政治意识的失落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时局混乱:民国选举的弊端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耽于内典:晚年读经嗜佛第22-24页
    小结第24-26页
第二章 姚永概与新旧思想第26-39页
    第一节 容新:新学的倡导者第26-28页
    第二节 守正:儒家的守护者第28-31页
    第三节 姚永概离开北大原因考述第31-3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马其昶任职北大时间考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民初北大教员人事变动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姚永概离职北大缘由考第34-37页
    小结第37-39页
第三章 姚永概与桐城派第39-63页
    第一节 姚永概与同光时期汉宋之学第39-4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汉宋趋向融合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姚永概的学术转变第42-45页
    第二节 姚永概古文创作论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文章妙法—模仿入,境界出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行文之道—文章十二法第48-51页
    第三节 姚永概古文风格观第51-6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承接桐城文风:雅洁醇厚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学习湘乡文风:雄奇闳肆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择取二者之长:文主"四气"第59-61页
    小结第61-63页
结语第63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69页
附录一:桐城姚叔节先生年谱第69-120页
附录二:诗文与尺牍补遗第120-135页
致谢第135-136页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6页

论文共13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无限成层介质动力刚度矩阵连分式的人工边界条件
下一篇:非基岩场地核电厂CAP1400结构—地基相互作用效应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