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立论依据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4 创新之处 | 第15-17页 |
2 工程风险与社会正义概述 | 第17-26页 |
2.1 工程风险的定义及特征 | 第17-19页 |
2.1.1 工程风险的定义 | 第17页 |
2.1.2 工程风险特征 | 第17-18页 |
2.1.3 工程风险分配与财富分配辨析 | 第18-19页 |
2.2 社会正义及其分配正义 | 第19-26页 |
2.2.1 正义的概念 | 第19-20页 |
2.2.2 社会正义的基本内涵 | 第20-22页 |
2.2.3 分配正义理论的逻辑演变 | 第22-26页 |
3 工程风险分配及其不均的主要表现与影响 | 第26-35页 |
3.1 工程风险分配 | 第26-28页 |
3.1.1 工程风险分配的内涵 | 第26页 |
3.1.2 工程风险受众 | 第26-28页 |
3.1.3 工程风险的分配地位 | 第28页 |
3.2 工程风险分配不均的主要表现 | 第28-30页 |
3.2.1 风险制造者及风险受益者承担较少工程风险却受益较多 | 第28-29页 |
3.2.2 工程风险承担者分配较多工程风险却受益较少 | 第29-30页 |
3.3 工程风险分配不均引发社会正义危机 | 第30-35页 |
3.3.1 代内不正义:工程风险受众的分化 | 第30-31页 |
3.3.2 代际不正义:代际转移工程风险 | 第31-32页 |
3.3.3 区域不正义:发达地区转嫁工程风险至落后地区 | 第32-33页 |
3.3.4 国际不正义:贫困国家承受多重工程风险 | 第33-35页 |
4 工程风险分配不公导致社会不正义的根源分析 | 第35-44页 |
4.1 工程风险的认知分化 | 第35-39页 |
4.1.1 公众以日常体验与伦理考量的视角辨别工程风险 | 第35-36页 |
4.1.2 个别组织机构以经济发展为基准判定工程风险 | 第36-37页 |
4.1.3 企业以盈利为标准划分工程风险 | 第37-38页 |
4.1.4 专家以科技乐观主义的视角界定工程风险 | 第38-39页 |
4.2 工程风险的累加效应 | 第39-40页 |
4.2.1 多种工程风险的累加 | 第39-40页 |
4.2.2 工程风险分配不均的现象不断累积造成新的分配不公 | 第40页 |
4.3 工程风险公正分配机制缺失 | 第40-44页 |
4.3.1 不完善的工程风险识别与界定机制 | 第40-41页 |
4.3.2 政治制度的核心未从财富分配转向工程风险的合理分配 | 第41-42页 |
4.3.3 工程共同体关于风险分配的责权难以划分 | 第42-44页 |
5 合理调控工程风险分配,促进社会正义 | 第44-52页 |
5.1 重新考量工程风险的识别与界定模式 | 第44-45页 |
5.2 增加最大工程风险受众参与工程决策的机会 | 第45-46页 |
5.3 扩大对工程风险承担者的有效补偿 | 第46-48页 |
5.4 建立工程风险制造者的风险追责制度 | 第48-49页 |
5.5 加强工程风险治理的国际合作,借鉴国外邻避工程经验 | 第49-52页 |
结语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附录A (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)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