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

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反思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绪论第9-14页
    0.1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0.1.1 选题目的第9页
        0.1.2 选题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0.2 研究现状第10-13页
    0.3 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0.3.1 研究方法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0.3.2 创新点第13-14页
1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背景第14-23页
    1.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的由来及解析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的由来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的解析第15-16页
    1.2 国际背景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西方的“和平演变”政策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美国继续扶蒋反共第18-19页
    1.3 国内背景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社会的急剧变革迫切要求理论引领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权威亟需提升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民众的旧思想意识需要改变第21-23页
2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举措第23-34页
    2.1 通过社会运动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整党整风及三反五反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土地改革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结合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抗美援朝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第25-26页
    2.2 针对社会各阶层实行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提高普通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水平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在高校设置马克思主义课程体系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第28-29页
    2.3 利用艺术传媒构筑马克思主义多渠道宣传体系第29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翻译出版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《人民日报》等主要报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采用广播、戏曲、电影等多种途径宣传第32-34页
3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反思第34-44页
    3.1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就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培育了大批社会主义接班人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实现了文学艺术大众传媒与主流文化的融合第36页
    3.2 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训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混淆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“疾风暴雨”的方式违背了事物发展规律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做法伤害了部分知识分子的感情第38页
    3.3 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第38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常抓不懈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与时代特点相契合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利用好大众传媒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发挥执政党的重要作用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正确借鉴以往经验第42-44页
结束语第44-45页
参考文献第45-49页
致谢第49-50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50-51页

论文共5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9种花生(Arachis hypogaea Linn.)品种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比较研究
下一篇:播期对玉米结实及产量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