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

基于“主体间性”的价值共识可能性研究--哲学解释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方式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绪论第10-21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选题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研究综述第12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综述第15-18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9页
    1.4 创新和不足之处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创新之处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不足之处第19-21页
第2章 主体间性和价值共识的基本理论第21-25页
    2.1 主体间性的基本理论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主体间性的内涵分析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哲学解释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第22-23页
    2.2 价值共识的内涵和特征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价值共识的内涵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价值共识的特征第24-25页
第3章 价值共识可能性的前提第25-29页
    3.1 价值共识可能性的理论前提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人的本能价值需求的同一性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“前见”是价值共识可能性的条件第25-26页
    3.2 价值共识可能性的现实前提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道德价值的普遍性与个人价值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社会价值导向与个人价值选择之间的矛盾第27-29页
第4章 价值理解是价值共识可能性的基础第29-35页
    4.1“时间距离”是价值理解的前提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“时间距离”使事物的真实意义得以显现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“时间距离”区分了“真前见”和“假前见”第30-31页
    4.2 价值理解的实现过程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价值理解在“视域融合”中实现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价值理解在“理解的循环”中实现第32页
    4.3 语言是价值理解的承载者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对“工具论”语言观的批判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“本体论”语言观是价值理解可能性的条件第33-35页
第5章 基于主体间性的价值共识的实现第35-43页
    5.1 哲学解释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型价值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哲学解释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定位上的应用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哲学解释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应用第36页
    5.2 价值共识在构建“我”与“你”的关系中实现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“我”与“你”关系平等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承认主体之间的差异性第37-38页
    5.3 交往是价值共识主体的存在方式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价值共识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活动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价值共识中交往的特殊性第39-40页
    5.4 对话是价值共识的实现形式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价值共识中的对话实质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对话以问和答的形式进行第41-43页
结语第43-44页
参考文献第44-49页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第49-50页
致谢第50页

论文共5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重复控制的轧辊偏心补偿的研究
下一篇:唐山市残疾人辅助器具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