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理论论文

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及实践途径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绪论第11-17页
    一、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背景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相关概念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相关概念厘定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三、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内容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四、论文难点及创新之处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论文难点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创新之处第16-17页
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的发展历程第17-26页
    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的开创时期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渊源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的提出第18-19页
    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的曲折发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饱受摧残阶段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重新确立阶段第19-20页
    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的继续发展第20-2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逐步走向成熟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健全法律体系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推进依法行政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和谐法治思想第24-26页
第二章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第26-30页
    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及人民当家作主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坚持党的领导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第26页
    第二节 坚持法治国家及法治政府一体化建设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宪法实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第27页
    第三节 坚持依法全面履职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依法办事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依法用权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依法治党第28-30页
第三章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的实践第30-42页
    第一节 依法治国思想的指导方针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科学立法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严格执法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公正司法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全民守法第32页
    第二节 依法治国思想的实践途径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加强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坚持普法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的有效措施第33-34页
    第二节 依法治国思想的实践价值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效保障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良法依据第35-36页
    第四节 我国依法治国思想实践的影响因素第36-4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传统集权主义的影响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国内外环境的不确定因素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司法独立性难以保障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公民对法治认同的不足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司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第41-42页
第四章 完善依法治国工作的对策第42-51页
    第一节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完善立法体制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第43-45页
    第二节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第46-47页
    第三节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完善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优化司法职权配置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推进严格司法第48页
    第四节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建设完善的法律服务体系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第50-51页
结语第51-53页
致谢第53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58页
附录第58页

论文共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共产党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
下一篇:论日本中学心灵教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