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工人、农民、青年、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工作论文

城中村改造背景下的村民公民意识研究--以辛集市为例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0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研究现状第11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意义第13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13-14页
    1.5 主要创新点第14页
    1.6 论文结构第14-16页
2 概念和理论基础第16-21页
    2.1 基本概念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公民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公民意识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城中村第18页
    2.2 理论基础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理论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亚里士多德的公民理论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卢梭的公民理论第20-21页
3 研究设计第21-29页
    3.1 公民意识指标体系构建第21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二级指标构建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三级指标构建第22-28页
    3.2 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问卷设计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访谈提纲设计第28-29页
4 实证研究第29-36页
    4.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第29-30页
    4.2 村民公民意识现状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村民的主人翁意识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村民的权利意识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村民的义务意识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村民的平等意识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村民的法治意识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村民的参与意识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村民的社会公德第33页
    4.3 改造经历的积极影响第33-36页
5 村民公民意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探究第36-43页
    5.1 村民公民意识存在的问题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主人翁意识不成熟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权利义务不对等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参与意识不全面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法治意识不深刻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认知行动不统一第39-40页
    5.2 村民公民意识问题的原因探究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公共精神的缺乏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熟人社会的影响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法治教育的不足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参与途径的局限第41-43页
6 提高村民公民意识的对策第43-48页
    6.1 发扬传统文化培育公共精神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制定村规民约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村干部带头践行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建立村史馆第43-44页
    6.2 借助网络平台激发公共精神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公开日常村务状况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发布正能量新闻第44-45页
    6.3 加强法治教育提高法治意识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增加法律知识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树立法律权威第46页
    6.4 依托社会政策培育公民意识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依托政策的惠民性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依托政策的规范性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依托政策的互动性第47-48页
结论与展望第48-49页
参考文献第49-52页
附录 1第52-54页
附录 2第54-55页
后记第55-56页
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56页

论文共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河北省农村公益组织建设问题研究--基于村民自治视角
下一篇: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研究--基于政府监管的分析视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