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前言 | 第10-11页 |
1.文献综述 | 第11-21页 |
1.1 传统配煤炼焦的现状及提高劣质炼焦煤配比 | 第11-14页 |
1.2 新型炼焦技术 | 第14页 |
1.3 修正焦炭质量指标提高劣质炼焦煤配比 | 第14-15页 |
1.4 现代高炉对焦炭质量的要求 | 第15-17页 |
1.4.1 国外高炉对焦炭的质量要求 | 第15页 |
1.4.2 国内高炉对焦炭的质量要求 | 第15-16页 |
1.4.3 焦炭质量对焦比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1.5 焦炭质量预测 | 第17-20页 |
1.5.1 焦炭冷强度预测 | 第17-18页 |
1.5.2 焦炭热性能预测 | 第18-20页 |
1.6 课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2.实验部分 | 第21-28页 |
2.1 煤质分析 | 第21-24页 |
2.1.1 工业分析及全硫分析 | 第21页 |
2.1.2 煤的粘结指数和胶质层指数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1.3 煤的基氏流动度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1.4 煤的奥亚膨胀度分析 | 第23页 |
2.1.5 煤的反射率测定 | 第23-24页 |
2.2 炼焦试验 | 第24-25页 |
2.2.1 焦炉 | 第24页 |
2.2.2 炼焦过程 | 第24-25页 |
2.3 焦炭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检测 | 第25-28页 |
3 最大基氏流动度与现行配煤指标的相关性 | 第28-37页 |
3.1 单种煤最大氏流动度与现行配煤指标的相关性 | 第28-34页 |
3.1.1 最大基氏流动度与V_(daf)的相关性 | 第28-29页 |
3.1.2 最大基氏流动度与G值的相关性 | 第29-30页 |
3.1.3 最大基氏流动度与Y值的相关性 | 第30-31页 |
3.1.4 最大基氏流动度与b值的相关性 | 第31页 |
3.1.5 挥发分与(?)的相关性 | 第31-32页 |
3.1.6 最大基氏流动度与(?)值的相关性 | 第32-33页 |
3.1.7 单种煤变质程度对塑性温度区间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3.2 配合煤最大基氏流动度与其他指标的关系 | 第34-37页 |
3.2.1 配合煤的挥发分对最大基氏流动度的影响 | 第35页 |
3.2.2 配合煤的最大基氏流动度与胶质层指数的相关性 | 第35-36页 |
3.2.3 配合煤的最大基氏流动度与膨胀度的相关性 | 第36-37页 |
4 单种煤炼焦 | 第37-41页 |
4.1 挥发分对焦炭热性能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4.2 胶质层指数对焦炭热性能的影响 | 第39页 |
4.3 最大基氏流动度对焦炭热性能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5 配合煤炼焦及焦炭热性能预测 | 第41-50页 |
5.1 配合煤单参数对焦炭热性能的影响 | 第41-45页 |
5.1.1 挥发分对焦炭的热性能影响 | 第41-42页 |
5.1.2 粘结指数对焦炭的热性能影响 | 第42-43页 |
5.1.3 胶质层指数对焦炭的热性能影响 | 第43-44页 |
5.1.4 基氏流动度对焦炭的热性能影响 | 第44-45页 |
5.1.5 奥亚膨胀度对焦炭的热性能影响 | 第45页 |
5.1.6 单因素对焦炭影响显著性比较 | 第45页 |
5.2 焦炭热性能预测模型建立 | 第45-46页 |
5.3 模型的可靠性分析 | 第46-50页 |
5.3.1 40Kg焦炉焦炭热性能验证模型可靠性 | 第46-48页 |
5.3.2 小焦炉与 6m焦炉的相关性 | 第48-50页 |
6 结论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