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绪论 | 第9-14页 |
| 第一章 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形成的现实条件与理论渊源 | 第14-28页 |
| 第一节 马克思宗教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| 第14-18页 |
| 一、资本主义巨大发展产生的影响 | 第14-15页 |
| 二、无产阶级追求解放的思想要求 | 第15-16页 |
| 三、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| 第16-17页 |
| 四、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节 马克思宗教思想的理论来源 | 第18-28页 |
| 一、古希腊哲学对宗教的批判思想 | 第18-20页 |
| 二、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批判思想 | 第20-21页 |
| 三、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无神论思想 | 第21-23页 |
| 四、19世纪德国的宗教批判思想 | 第23-28页 |
| 第二章 马克思宗教思想的发展历程 | 第28-41页 |
| 第一节 马克思早期的宗教认知 | 第28-31页 |
| 一、中学时期作品中浓厚的宗教色彩 | 第28-29页 |
| 二、《致燕妮》:爱情诗歌中的宗教情结 | 第29-30页 |
| 三、博士论文中对宗教的初步质疑 | 第30-31页 |
| 第二节 马克思宗教观转变的重要环节 | 第31-35页 |
| 一、《莱茵报》时期:对天国的批判转向对尘世的批判 | 第32-33页 |
| 二、《德法年鉴》时期:向历史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转变 | 第33-35页 |
| 第三节 马克思宗教观的发展与成熟 | 第35-41页 |
| 一、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》:“异化劳动”是“宗教异化”的根源与基础 | 第35-36页 |
| 二、《神圣家族》:对犹太人问题的二度审视 | 第36-37页 |
| 三、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》:立足实践,批判“爱的宗教” | 第37页 |
| 四、《德意志意识形态》、《共产党宣言》:宗教批判理论的最终形成 | 第37-38页 |
| 五、《资本论》:宗教思想的经济学哲学论证 | 第38-41页 |
| 第三章 马克思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41-51页 |
| 第一节 认识宗教问题的方法 | 第41-44页 |
| 一、人才是宗教的创造者 | 第41-42页 |
| 二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 | 第42-43页 |
| 三、不能用说教方法消除宗教 | 第43-44页 |
| 第二节 宗教的发展规律 | 第44-45页 |
| 一、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| 第44-45页 |
| 二、宗教的最终归宿 | 第45页 |
| 第三节 宗教本质的揭示 | 第45-47页 |
| 一、“鸦片说” | 第46页 |
| 二、“异化说” | 第46-47页 |
| 三、“颠倒的世界观” | 第47页 |
| 第四节 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 | 第47-49页 |
| 一、统治阶级统治工具 | 第47-48页 |
| 二、社会伦理道德职能 | 第48-49页 |
| 三、人统治世界的方式 | 第49页 |
| 第五节 无产阶级对待宗教的态度 | 第49-51页 |
| 第四章 马克思宗教思想的当代启示 | 第51-61页 |
| 第一节 宗教存在的现实性 | 第51-57页 |
| 一、社会矛盾突出是宗教存在的根源 | 第51-53页 |
| 二、人们认识的局限性是宗教存在的重要原因 | 第53-54页 |
| 三、宗教是人们释放情感的一种渠道 | 第54-56页 |
| 四、宗教本身所具备的的人文价值 | 第56-57页 |
| 第二节 宗教消亡的可能性 | 第57-61页 |
| 一、尊重人的价值—以人的本质和价值替代神至高无上的地位 | 第57-58页 |
| 二、关注现实的生活—以人的全面解放代替宗教虚无的救赎 | 第58-59页 |
| 三、追求人类的幸福—以现实的共产主义代替虚幻的彼岸世界 | 第59-61页 |
| 结语 | 第61-6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
|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| 第64-65页 |
| 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