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摘要 | 第8-15页 |
附图 | 第15-23页 |
绪论 | 第23-43页 |
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| 第23-27页 |
一、研究缘起 | 第23-26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26-27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| 第27-37页 |
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 | 第37-39页 |
一、研究视角 | 第37-38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38-39页 |
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39-41页 |
第五节 田野点概括 | 第41-43页 |
第一章 密咒师的起源、分类与分布 | 第43-77页 |
第一节 称谓考释 | 第43-52页 |
一、俄巴((?) sngags pa) | 第43-47页 |
二、宦((?) dpon) | 第47-52页 |
第二节 密咒师的起源与发展 | 第52-65页 |
一、前弘期时期 | 第52-60页 |
二、后弘期时期 | 第60-63页 |
三、近现代的变迁与适应 | 第63-65页 |
第三节 密咒师的分类与分布 | 第65-77页 |
一、分类 | 第65-70页 |
二、分布 | 第70-77页 |
第二章 密咒师的传承与教育方式 | 第77-90页 |
第一节 传承方式 | 第77-80页 |
一、远传经典 | 第77-78页 |
二、近传伏藏 | 第78-79页 |
三、甚深静相 | 第79-80页 |
第二节 教育方式 | 第80-90页 |
一、收徒 | 第80-82页 |
二、授教 | 第82-88页 |
三、修行 | 第88-90页 |
第三章 象征与隐喻:密咒师的身体空间 | 第90-107页 |
第一节 俄拉((?) sngags ral) | 第90-100页 |
一、作为象征的头发 | 第90-92页 |
二、藏文化中的发辫 | 第92-94页 |
三、密咒师的蓄发仪式与盘发 | 第94-98页 |
四、象征意义与身份认同 | 第98-100页 |
第二节 白衣((?) gos dkar) | 第100-107页 |
一、传统 | 第100-103页 |
二、变迁 | 第103-104页 |
三、重构 | 第104-107页 |
第四章 密咒师的修行空间:密修殿((?) sngags khang) | 第107-134页 |
第一节 密修殿的存在形式 | 第107-119页 |
一、嘛呢康((?) ma nivi khang)、拉康((?) lha khang)类型 | 第107-109页 |
二、村落、措哇类型 | 第109-114页 |
三、俄嘎尔((?) sngags sgar)类型 | 第114-115页 |
四、寺院类型 | 第115-117页 |
五、学院类型 | 第117-119页 |
第二节 密修殿的建筑风格 | 第119-123页 |
一、密修殿的选址 | 第120-121页 |
二、密修殿的空间结构 | 第121-123页 |
第三节 组织与制度 | 第123-134页 |
一、组织 | 第123-124页 |
二、制度 | 第124-134页 |
第五章 密修殿中的神灵与器物 | 第134-157页 |
第一节 密修殿中的神灵 | 第134-145页 |
一、佛、菩萨类 | 第134-138页 |
二、本尊类 | 第138-141页 |
三、护法神类 | 第141-145页 |
第二节 密修殿中的器物 | 第145-157页 |
一、卡杖((?) kha tam) | 第145-153页 |
二、法器 | 第153-157页 |
第六章 密咒师的家庭与生计 | 第157-170页 |
第一节 家庭 | 第157-163页 |
一、婚姻 | 第157-158页 |
二、子女 | 第158-161页 |
三、家庭 | 第161-163页 |
第二节 生计方式 | 第163-170页 |
一、在田野上忙碌 | 第164-166页 |
二、在羊群中吟歌 | 第166-167页 |
三、在市场上奔跑 | 第167-169页 |
四、在佛堂内念经 | 第169-170页 |
第七章 密咒师扮演的社会角色 | 第170-197页 |
第一节 民间习俗中的角色 | 第170-181页 |
一、出生礼仪中的角色 | 第172-173页 |
二、成年礼仪中的角色 | 第173-175页 |
三、婚俗中的角色 | 第175-176页 |
四、丧葬习俗中的角色 | 第176-181页 |
第二节 防雹师的角色 | 第181-191页 |
一、历史上的防雹师 | 第182-183页 |
二、防雹技能与仪式 | 第183-190页 |
三、现代化冲击下的防雹师 | 第190-191页 |
第三节 村落组织中的角色 | 第191-197页 |
一、部落头人的角色 | 第191-194页 |
二、普通村民的角色 | 第194-197页 |
第八章 密咒师仪式体系的社会功能 | 第197-233页 |
第一节 家庭性仪式的功能 | 第197-202页 |
一、藏族家庭和睦和安定功能 | 第198-200页 |
二、其他民族家庭成员的心理调适功能 | 第200-202页 |
第二节 村落性仪式的功能 | 第202-206页 |
一、单一村落的组织整合功能 | 第202-204页 |
二、村际间的资源共享功能 | 第204-206页 |
第三节 措哇、部落性仪式的功能 | 第206-211页 |
第四节 地缘性仪式的功能—以莲花生咒语法会为例 | 第211-233页 |
一、法会的时空结构 | 第213-218页 |
二、法会的程序与仪式展演 | 第218-226页 |
三、信众对羌姆的不同认知 | 第226-229页 |
四、法会与地域社会组织 | 第229-233页 |
结语 | 第233-2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38-249页 |
附录 | 第249-260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260-261页 |
致谢 | 第261-2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