络合萃取法处理高浓度H酸废水及其资源化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4页 |
1.1 课题来源、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课题来源 | 第10页 |
1.1.2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21页 |
1.2.1 H酸生产工艺及废水来源 | 第11-12页 |
1.2.2 H酸废水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1.2.3 H酸废水资源化处理的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2.4 络合萃取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4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4-30页 |
2.1 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24-26页 |
2.1.1 实验仪器 | 第24页 |
2.1.2 实验试剂 | 第24-25页 |
2.1.3 实验装置与设备 | 第25-26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6-30页 |
2.2.1 实验设计与方法 | 第26-28页 |
2.2.2 产物的表征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2.3 评价指标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错流萃取法处理H酸废水的工艺研究 | 第30-44页 |
3.1 引言 | 第30页 |
3.2 错流萃取工艺体系的构建 | 第30-32页 |
3.2.1 错流萃取工艺的原理 | 第30-31页 |
3.2.2 萃取体系的选择 | 第31-32页 |
3.3 错流萃取法处理H酸废水的条件优化 | 第32-37页 |
3.3.1 萃取时间对错流萃取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3.3.2 萃取级数对错流萃取的影响 | 第33页 |
3.3.3 萃取剂浓度对错流萃取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3.3.4 相比对错流萃取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3.3.5 萃取温度对错流萃取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4 响应面分析法对错流萃取影响因素的分析 | 第37-43页 |
3.4.1 方差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4.2 响应面分析 | 第39-43页 |
3.4.3 实验结果的验证 | 第4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4章 逆流萃取法处理H酸废水的工艺研究 | 第44-56页 |
4.1 引言 | 第44页 |
4.2 逆流萃取工艺体系的构建 | 第44-46页 |
4.2.1 逆流萃取的基本原理 | 第44-45页 |
4.2.2 蠕动泵转速与两相流速的关系 | 第45-46页 |
4.3 逆流萃取法处理H酸废水的条件优化 | 第46-48页 |
4.3.1 水力停留时间对逆流萃取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4.3.2 萃取剂浓度对逆流萃取的影响 | 第47页 |
4.3.3 相比对逆流萃取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4.4 响应面分析法对逆流萃取影响因素的分析 | 第48-54页 |
4.4.1 方差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4.2 响应面分析 | 第50-54页 |
4.4.3 实验结果的验证 | 第5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第5章 络合萃取法处理H酸废水的资源化及机理研究 | 第56-64页 |
5.1 引言 | 第56页 |
5.2 络合萃取法处理H酸废水的资源化 | 第56-58页 |
5.2.1 萃取剂的反萃取 | 第56-57页 |
5.2.2 萃取剂的回收率 | 第57-58页 |
5.2.3 硫酸钠纯度的测定 | 第58页 |
5.3 络合萃取法处理H酸废水的机理分析 | 第58-62页 |
5.3.1 萃取平衡线 | 第58-59页 |
5.3.2 萃取反应热的计算 | 第59-60页 |
5.3.3 萃合物组成的分析 | 第60-61页 |
5.3.4 萃合物结构及缔结机理研究 | 第61-6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结论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3-75页 |
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