并存的债务承担制度研究
| 摘要 | 第2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导言 | 第11-18页 |
| 一、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二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2页 |
| 三、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四、文献综述 | 第13-16页 |
| 五、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| 六、文章结构 | 第16-18页 |
| 第一章 并存的债务承担制度的基本问题 | 第18-34页 |
| 第一节 并存的债务承担的规范意旨及其本质 | 第18-25页 |
| 一、并存的债务承担的规范意旨 | 第18-19页 |
| 二、并存的债务承担的本质与体系定位 | 第19-25页 |
| 第二节 并存的债务承担的成立论 | 第25-34页 |
| 一、并存的债务承担的成立模式 | 第25-32页 |
| 二、并存的债务承担的成立要件 | 第32-34页 |
| 第二章 并存的债务承担制度的效力问题 | 第34-54页 |
| 第一节 法律结构及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 | 第34-39页 |
| 一、四种模式的法律结构图示 | 第34-36页 |
| 二、共性的权利义务关系 | 第36-37页 |
| 三、特有关系之说明 | 第37-39页 |
| 第二节 并存的债务承担的无因性问题 | 第39-43页 |
| 第三节 连带债务与不真正连带债务之辩 | 第43-45页 |
| 第四节 并存的债务承担与相似制度的区别 | 第45-54页 |
| 一、与保证的区别 | 第46-48页 |
| 二、与第三人负担契约的区别 | 第48-50页 |
| 三、与第三人利益契约的区别 | 第50-51页 |
| 四、与履行承担的区别 | 第51-52页 |
| 五、与免责的债务承担的区别 | 第52-54页 |
| 第三章 并存的债务承担制度的解释论研究 | 第54-71页 |
| 第一节 并存的债务承担的裁判现状 | 第54-65页 |
| 一、裁判理由的类型及裁判困境 | 第55-59页 |
| 二、并存的债务承担在实践中的发生形式 | 第59-60页 |
| 三、裁判中如何认定及理解并存的债务承担 | 第60-65页 |
| 第二节 关于合同法第八十四条的争议及澄清 | 第65-68页 |
| 一、赞成论者的观点 | 第65-66页 |
| 二、否定论者的观点 | 第66页 |
| 三、债之移转解释论者的观点 | 第66-67页 |
| 四、对解释之争的评价与澄清 | 第67-68页 |
| 第三节 体系再定位视野下的解释路径 | 第68-71页 |
| 一、修正的解释路径 | 第68页 |
| 二、裁判文书说理的完善——从实例分析出发 | 第68-71页 |
| 结语 | 第71-7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76-77页 |
| 后记 | 第77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