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32页 |
1.1 内分泌干扰物 | 第15-16页 |
1.2 双酚A | 第16-20页 |
1.2.1 双酚A的基本性质与用途 | 第16-17页 |
1.2.2 双酚A在环境中污染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2.3 双酚A潜在的危害 | 第18-20页 |
1.3 双酚S | 第20-25页 |
1.3.1 双酚S的基本理化性质与用途 | 第20-21页 |
1.3.2 双酚S在环境中污染现状 | 第21-24页 |
1.3.3 双酚S潜在的危害 | 第24-25页 |
1.4 可见光催化技术 | 第25-29页 |
1.4.1 氧化铁可见光催化技术 | 第25-28页 |
1.4.2 氧化铁可见光芬顿技术 | 第28-29页 |
1.5 课题研究的目的、意义与内容 | 第29-32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2-38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32-34页 |
2.1.1 实验药品 | 第32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32-34页 |
2.2 物化性质表征 | 第34-35页 |
2.2.1 微观形貌分析 | 第34页 |
2.2.2 元素组成与价态分析 | 第34页 |
2.2.3 晶型结构分析 | 第34页 |
2.2.4 组织结构分析 | 第34页 |
2.2.5 表面官能团分析 | 第34-35页 |
2.2.6 材料表面电荷分析 | 第35页 |
2.3 催化剂的合成方法 | 第35-36页 |
2.3.1 氧化铁中空球的制备 | 第35页 |
2.3.2 氧化铁/石墨烯复合催化剂的制备 | 第35-36页 |
2.3.3 高能晶面暴露的氧化铁纳米片的制备 | 第36页 |
2.4 催化实验方法 | 第36-37页 |
2.4.1 催化降解罗丹明B | 第36页 |
2.4.2 催化降解双酚S | 第36-37页 |
2.5 分析检测方法 | 第37-38页 |
2.5.1 罗丹明B的检测 | 第37页 |
2.5.2 双酚S的检测 | 第37页 |
2.5.3 降解产物的分析 | 第37-38页 |
第3章 氧化铁中空球的制备及其光芬顿活性 | 第38-60页 |
3.1 氧化铁中空球的制备 | 第38-48页 |
3.1.1 SiO_2“软”模板法的提出 | 第38-40页 |
3.1.2 铁源种类对中空球制备的影响 | 第40-45页 |
3.1.3 反应时间对中空球制备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1.4 SiO_2投加量对中空球制备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3.1.5 尿素与Fe(acac)_3投加量对中空球制备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3.2 氧化铁中空球的光芬顿活性及其催化氧化机理 | 第48-57页 |
3.2.1 中空球光芬顿活性初步评价 | 第49-52页 |
3.2.2 中空球物化稳定性评价 | 第52-54页 |
3.2.3 pH值对光芬顿活性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3.2.4 自由基的鉴定 | 第55-56页 |
3.2.5 中空球对双酚S的降解 | 第56-57页 |
3.3 常见中空结构光催化剂的制备 | 第57-5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4章 氧化铁/石墨烯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芬顿活性 | 第60-86页 |
4.1 氧化石墨烯物化性质的表征 | 第60-63页 |
4.1.1 微观形貌分析 | 第60-61页 |
4.1.2 表面缺陷分析 | 第61-62页 |
4.1.3 晶体结构分析 | 第62-63页 |
4.1.4 表面含氧官能团分析 | 第63页 |
4.2 氧化铁/石墨烯复合催化剂物化性质的表征 | 第63-72页 |
4.2.1 微观形貌分析 | 第64-66页 |
4.2.2 氧化铁含量分析 | 第66-67页 |
4.2.3 晶体结构分析 | 第67页 |
4.2.4 表面缺陷分析 | 第67-68页 |
4.2.5 元素组成与价态分析 | 第68-70页 |
4.2.6 表面含氧官能团分析 | 第70-71页 |
4.2.7 组织结构分析 | 第71-72页 |
4.2.8 光学性质分析 | 第72页 |
4.3 复合催化剂制备的影响因素及生长机制 | 第72-77页 |
4.3.1 丙三醇投加量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4.3.2 铁源投加量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4.3.3 反应时间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4.3.4 生长机制 | 第75-77页 |
4.4 复合催化剂光芬顿活性及其催化氧化机理 | 第77-83页 |
4.4.1 复合催化剂光芬顿活性初步评价 | 第77-79页 |
4.4.2 复合催化剂的稳定性 | 第79-80页 |
4.4.3 pH值对光芬顿活性的影响 | 第80-81页 |
4.4.4 自由基的鉴定 | 第81-82页 |
4.4.5 QDs-Fe/G对双酚S的降解 | 第82-83页 |
4.5 其他光催化剂的合成 | 第83-8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5章 高能晶面暴露的氧化铁纳米片的制备及其光芬顿活性 | 第86-115页 |
5.1 氧化铁纳米片的形貌与结构 | 第87-89页 |
5.1.1 微观形貌分析 | 第87-88页 |
5.1.2 晶体结构与元素价态分析 | 第88-89页 |
5.2 氧化铁纳米片的制备及其原理 | 第89-95页 |
5.2.1 二氧化硅水凝胶的制备 | 第89-90页 |
5.2.2 氧化铁纳米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| 第90-94页 |
5.2.3 氧化铁纳米片的制备机理 | 第94-95页 |
5.3 氧化铁纳米片的光芬顿活性及其稳定性 | 第95-100页 |
5.3.1 氧化铁纳米片光芬顿降解双酚S | 第95-98页 |
5.3.2 氧化铁纳米片的稳定性 | 第98-100页 |
5.4 氧化铁纳米片构效关系 | 第100-103页 |
5.4.1 光学性质分析 | 第100页 |
5.4.2 组织结构分析 | 第100-101页 |
5.4.3 光电性质分析 | 第101-103页 |
5.5 氧化铁纳米片氧化降解双酚S的机理 | 第103-110页 |
5.5.1 自由基的鉴定 | 第103-104页 |
5.5.2 自由基捕获实验 | 第104-106页 |
5.5.3 催化氧化机制 | 第106-107页 |
5.5.4 降解产物与降解路径 | 第107-110页 |
5.6 氧化降解双酚S的影响因素 | 第110-114页 |
5.6.1 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| 第110-111页 |
5.6.2 双氧水投加量的影响 | 第111-112页 |
5.6.3 溶液pH值的影响 | 第112-113页 |
5.6.4 双酚S初始浓度的影响 | 第113-114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114-115页 |
结论 | 第115-11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7-12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128-131页 |
致谢 | 第131-132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