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一、警务辅助人的概念与分类 | 第11-15页 |
(一) 规范现代警务辅助人的定义 | 第11-13页 |
1、狭义范畴定义的不合理性 | 第11-12页 |
2、广义范畴定义警务辅助人 | 第12-13页 |
(二) 警务辅助人分类 | 第13-15页 |
1、辅助执法类警务辅助人 | 第13页 |
2、警务承包类警务辅助人 | 第13-14页 |
3、辅助勤务类警务辅助人 | 第14页 |
4、志愿性质的警务辅助人 | 第14-15页 |
二、中国警务辅助人法律地位之立法缺陷 | 第15-20页 |
(一) 法律地位合理与否影响社会安全稳定 | 第15-16页 |
1、宋代保甲制度兼职性、辅助性的定位 | 第15-16页 |
2、国民政府时期保甲制度的军事化、强权定位 | 第16页 |
(二) 相关法律规范不统一、政出多门 | 第16-17页 |
(三) 法律地位界定不规范 | 第17-18页 |
1、执法资格定位用语不规范 | 第17页 |
2、权力来源与边界模糊 | 第17-18页 |
(四) 法律定位模糊阻碍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 | 第18-20页 |
1、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行政任务私营化 | 第18页 |
2、警务辅助人法律定位与私营化浪潮相悖 | 第18-20页 |
三、警务辅助人合理定位的法理基础 | 第20-25页 |
(一) 警务辅助人产生的法律基础——行政合同还是私法合同 | 第20-21页 |
1、辅助执法类警务辅助人的行政合同 | 第20页 |
2、承包制警务辅助人的外包合同 | 第20-21页 |
3、辅助勤务类警务辅助人的劳动合同 | 第21页 |
(二) 警务辅助人执法资格的不同理论来源 | 第21-25页 |
1、行政授权论 | 第21-22页 |
2、行政协助论 | 第22页 |
3、行政委托论 | 第22-23页 |
4、行政助手论 | 第23-25页 |
四、合理的中国辅助人法律定位 | 第25-32页 |
(一) 原则——警务辅助人的行政助手地位 | 第25-26页 |
1、行政助手身份给予辅助人合法地位 | 第25页 |
2、完善行政助手法律地位需要边界 | 第25-26页 |
(二) 例外——承包制警务辅助人的受托人法律地位 | 第26-27页 |
1、承包制辅助人符合行政受托人身份定位 | 第26页 |
2、拥有独立执法地位和受限的执法权 | 第26-27页 |
(三) 警务辅助人法律身份决定其权力边界 | 第27-29页 |
1、影响辅助人参与警察任务边界的因素 | 第27-28页 |
2、核心警察权决策和执行杜绝警务辅助人员参与 | 第28页 |
3、相对警察权涉及任务可由辅助人参与执行 | 第28-29页 |
4、日常非执法事务可由辅助人单独执行 | 第29页 |
(四) 完善警务辅助人法律地位相关立法的建议 | 第29-32页 |
1、优化法律体系,保证协调统一 | 第29-30页 |
2、确定国家机关和警务辅助人之间的担保法律关系 | 第30页 |
3、完善一系列相关的制度规定 | 第30页 |
4、法律地位提升与权力限制双管齐下 | 第30-32页 |
结语 | 第32-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3-35页 |
谢辞 | 第35-3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