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§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8-9页 |
§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9-15页 |
§1.2.1 圆柱共形阵列天线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§1.2.2 共形阵列波束形成算法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§1.2.3 共形阵互耦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§1.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| 第15-16页 |
§1.3.1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5页 |
§1.3.2 本文的内容安排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宽带高增益圆极化共形阵列天线单元设计 | 第16-34页 |
§2.1 宽缝耦合的圆极化微带天线 | 第16-21页 |
§2.1.1 缝隙耦合天线原理及结构 | 第16-18页 |
§2.1.2 天线参数分析及优化结果 | 第18-20页 |
§2.1.3 天线实测结果及分析 | 第20-21页 |
§2.2 小型化双Y型缝隙宽带高增益微带天线的设计 | 第21-28页 |
§2.2.1 天线的仿真与设计 | 第22-23页 |
§2.2.2 天线的参数分析 | 第23-26页 |
§2.2.3 天线的实测结果及分析 | 第26-28页 |
§2.3 超宽带高增益缝隙耦合圆极化微带天线的设计 | 第28-33页 |
§2.3.1 超宽带天线的结构 | 第28-29页 |
§2.3.2 超宽带天线的仿真分析 | 第29-31页 |
§2.3.3 超宽带天线的加工测试 | 第31-33页 |
§2.4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圆柱共形天线阵列的设计 | 第34-50页 |
§3.1 圆柱共形阵结构的设计 | 第34-40页 |
§3.1.1 圆柱共形阵列天线的布阵方式 | 第34-35页 |
§3.1.2 圆柱共形阵列天线模型的建立 | 第35-37页 |
§3.1.3 圆柱共形阵列子空间与子阵的划分 | 第37-40页 |
§3.2 圆柱共形阵远场计算 | 第40-43页 |
§3.2.1 共形阵列天线的极化分析 | 第40-41页 |
§3.2.2 共形阵全局坐标系与阵元局部坐标系的转换 | 第41-43页 |
§3.3 圆柱共形阵的互耦分析 | 第43-49页 |
§3.3.1 基于逐元法的互耦分析 | 第44-46页 |
§3.3.2 基于阵元有源方向图的互耦分析 | 第46-49页 |
§3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基于自适应团队进步算法的柱面阵方向图综合 | 第50-68页 |
§4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50-51页 |
§4.2 三维方向图综合算法架构 | 第51-55页 |
§4.2.1 团队进步算法 | 第52-54页 |
§4.2.2 阴影算法 | 第54页 |
§4.2.3 波束成形算法 | 第54-55页 |
§4.3 自适应团队进步算法 | 第55-57页 |
§4.3.1 自适应优化因子 | 第56页 |
§4.3.2 A-TPA算法流程 | 第56-57页 |
§4.4 A-TPA算法用于柱面共形阵列天线方向图综合 | 第57-67页 |
§4.4.1 波束D41的综合 | 第58-59页 |
§4.4.2 波束D42的综合 | 第59-61页 |
§4.4.3 波束D43的综合 | 第61-62页 |
§4.4.4 波束D44的综合 | 第62-64页 |
§4.4.5 波束D45的综合 | 第64-65页 |
§4.4.6 波束D46的综合 | 第65-67页 |
§4.5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五章 多路不等功分器的设计及圆柱共形阵的测试 | 第68-76页 |
§5.1 基于大功分比的多路不等功分器设计 | 第68-72页 |
§5.1.1 不等功分器的原理 | 第68-69页 |
§5.1.2 基于矩阵代数分析法的T型枝节设计 | 第69-70页 |
§5.1.3 多路不等功分器的加工测试 | 第70-72页 |
§5.2 圆柱共形阵列天线加工及子阵方向图测试 | 第72-75页 |
§5.2.1 圆柱共形阵列天线的加工 | 第72-73页 |
§5.2.2 圆柱共形阵子阵方向图的测试 | 第73-75页 |
§5.3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第六章 结束语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6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