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省长寿县农村普选运动研究(1953-1954)
| 摘要 | 第6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
| 绪论 | 第10-19页 |
| (一)选题缘由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选题缘由 | 第10-11页 |
| 2.选题意义 | 第11页 |
| 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| 1.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| 2.境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| (三)概念界定 | 第17-18页 |
| (四)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一、四川省长寿县农村普选运动的部署与历史背景 | 第19-40页 |
| (一)由中共中央到长寿县委的贯彻 | 第19-28页 |
| 1.中共中央的决策酝酿 | 第19-22页 |
| 2.西南局、四川省委的部署 | 第22-26页 |
| 3.长寿县委的贯彻 | 第26-28页 |
| (二)长寿县的历史变革与社会变迁 | 第28-40页 |
| 1.历史沿革 | 第29-30页 |
| 2.行政区划 | 第30-32页 |
| 3.人口状况 | 第32-35页 |
| 4.文化与风俗习惯 | 第35-36页 |
| 5.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| 第36-40页 |
| 二、四川省长寿县农村普选运动前的准备工作 | 第40-53页 |
| (一)选举委员会的设立 | 第40-42页 |
| (二)干部的配备 | 第42-46页 |
| 1.干部的抽调 | 第42-43页 |
| 2.干部的训练 | 第43-45页 |
| 3.干部的调配 | 第45-46页 |
| (三)葛兰乡的普选试验 | 第46-51页 |
| 1.调查研究与计划拟定 | 第46-47页 |
| 2.选委会建立与组织宣传 | 第47-48页 |
| 3.选民登记与资格审查 | 第48-49页 |
| 4.候选人提名与名单公布 | 第49-50页 |
| 5.选举会召开与人代会举行 | 第50-51页 |
| 小结 | 第51-53页 |
| 三、四川省长寿县农村普选运动前的宣传动员 | 第53-65页 |
| (一)党群团组织的协同深入 | 第53-56页 |
| 1.党支部的积极领导 | 第53-54页 |
| 2.团支部的辅助协同 | 第54-55页 |
| 3.妇联的协助发力 | 第55-56页 |
| (二)各种会议的层层动员 | 第56-60页 |
| 1.党团支部大会交代政策 | 第56-57页 |
| 2.干部会议解除思想顾虑 | 第57-59页 |
| 3.群众会议宣讲政策意义 | 第59-60页 |
| (三)文字与文艺宣传的有力推进 | 第60-63页 |
| 1.丰富详实的纸质媒介 | 第60-61页 |
| 2.通俗易懂的标语口号 | 第61-62页 |
| 3.生动形象的文娱活动 | 第62-63页 |
| 小结 | 第63-65页 |
| 四、四川省长寿县农村普选运动中的选民资格认定 | 第65-78页 |
| (一)“选举权”的有无 | 第65-69页 |
| 1.年龄界别 | 第65-67页 |
| 2.阶级状况 | 第67-68页 |
| 3.政治标准 | 第68-69页 |
| (二)选民资格的审查 | 第69-73页 |
| 1.事前摸底 | 第69-70页 |
| 2.事后审查 | 第70-71页 |
| 3.小组讨论 | 第71-73页 |
| (三)选民名单公布后民众的心态 | 第73-76页 |
| 1.有选民资格:既兴奋又谨慎 | 第74-75页 |
| 2.无选民资格:既悲观又失望 | 第75-76页 |
| 小结 | 第76-78页 |
| 五、四川省长寿县农村普选运动中的代表候选人提名 | 第78-88页 |
| (一)代表候选人的条件 | 第78-81页 |
| 1.必要性原则 | 第78-79页 |
| 2.满意性原则 | 第79-80页 |
| 3.思想坚定原则 | 第80-81页 |
| (二)代表候选人的提名与协商 | 第81-84页 |
| 1.事前的干部教育 | 第81-82页 |
| 2.自上而下的酝酿 | 第82-83页 |
| 3.自下而上的讨论 | 第83-84页 |
| (三)代表候选人名单公布后各群体的思想动态 | 第84-86页 |
| 1.干部:积极中的消极 | 第84-85页 |
| 2.群众:满意中的不满 | 第85-86页 |
| 小结 | 第86-88页 |
| 六、四川省长寿县农村普选运动中的投票选举 | 第88-102页 |
| (一)选举前干群的心态 | 第88-92页 |
| 1.干部:为民还是为利 | 第88-89页 |
| 2.农民:维权抑或维利 | 第89-91页 |
| 3.妇女:哭诉中的欣慰 | 第91-92页 |
| (二)选举中选民的面相与行为 | 第92-96页 |
| 1.积极而慎重 | 第92-94页 |
| 2.拉拢和报复 | 第94-95页 |
| 3.兴奋又茫然 | 第95-96页 |
| (三)选举后各群体的思想动态 | 第96-100页 |
| 1.当选代表:坚定中的顾虑 | 第96-97页 |
| 2.落选干部:检讨中的不满 | 第97-99页 |
| 3.一般群众:认可中的争议 | 第99-100页 |
| 小结 | 第100-102页 |
| 结束语 | 第102-10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5-108页 |
| 致谢 | 第108-110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| 第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