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4-5页 |
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Extended Abstract | 第10-27页 |
| 1 绪论 | 第27-38页 |
| 1.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27-31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31-35页 |
| 1.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| 第35-38页 |
| 2 不规则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研究 | 第38-54页 |
| 2.1 引言 | 第38-39页 |
| 2.2 不规则阴影影响下光伏阵列的输出特性 | 第39-41页 |
| 2.3 滑模变结构的介绍 | 第41-42页 |
| 2.4 基于Boost电路的滑模变结构控制 | 第42-47页 |
| 2.5 算法流程 | 第47-48页 |
| 2.6 实验及结果分析 | 第48-53页 |
| 2.7 结论 | 第53-54页 |
| 3 高渗透率条件下变速风力机组虚拟惯性控制的研究 | 第54-73页 |
| 3.1 引言 | 第54-55页 |
| 3.2 双馈风电机组的虚拟惯性 | 第55-56页 |
| 3.3 变论域的自适应模糊控制 | 第56-58页 |
| 3.4 虚拟惯性的实现 | 第58-64页 |
| 3.5 实验及结果分析 | 第64-72页 |
| 3.6 结论 | 第72-73页 |
| 4 蓄电池-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系统的容量优化设计 | 第73-91页 |
| 4.1 引言 | 第73-74页 |
| 4.2 混合储能系统拓扑结构的建立 | 第74-77页 |
| 4.3 并网条件下微网混合储能系统容量优化配置 | 第77-78页 |
| 4.4 微网中各组成部分的数学模型 | 第78-81页 |
| 4.5 混合储能系统容量优化目标模型 | 第81-82页 |
| 4.6 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算法 | 第82-85页 |
| 4.7 实验及结果分析 | 第85-90页 |
| 4.8 结论 | 第90-91页 |
| 5 微网中的蓄电池循环寿命均衡化管理研究 | 第91-112页 |
| 5.1 引言 | 第91-92页 |
| 5.2 含分布式储能的微网系统结构 | 第92-93页 |
| 5.3 蓄电池老化模型 | 第93-96页 |
| 5.4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思路 | 第96-98页 |
| 5.5 基于虚拟阻抗的改进下垂控制 | 第98-103页 |
| 5.6 基于分层控制的额定功率权重因子法 | 第103-110页 |
| 5.7 结论 | 第110-112页 |
| 6 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技术的研究 | 第112-135页 |
| 6.1 引言 | 第112-113页 |
| 6.2 V2G技术 | 第113-116页 |
| 6.3 电动汽车充放电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116-119页 |
| 6.4 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的多目标优化模型 | 第119-121页 |
| 6.5 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求解 | 第121-134页 |
| 6.6 结论 | 第134-135页 |
| 7 电动汽车实时优化调度研究 | 第135-173页 |
| 7.1 引言 | 第135-136页 |
| 7.2 电动汽车实时优化调度问题概述 | 第136-139页 |
| 7.3 基于队列理论的电动汽车充电过程的优化调度研究 | 第139-153页 |
| 7.4 不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路径优化调度模型的建立 | 第153-167页 |
| 7.5 不确定电动汽车路径优化调度模型的求解 | 第167-171页 |
| 7.6 结论 | 第171-173页 |
| 8 结论 | 第173-17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77-187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187-189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