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分类论文--燃料矿床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论文

东营凹陷“盐下”深层温压场演化与油气成藏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3页
第一章 引言第13-30页
   ·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-27页
     ·东营凹陷温压场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·流体包裹体恢复古压力现状第15-18页
     ·流体包裹体地层学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第18-27页
   ·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第27-30页
第二章 东营凹陷民丰地区基础地质特征第30-50页
   ·区域地质背景第30-31页
   ·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构造分析第31-35页
     ·区域构造演化分析第31-34页
     ·断层活动性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·储层物性特征分析第35-38页
     ·储层的孔隙结构第35-37页
     ·储层的孔渗特征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·成岩演化分析第38-44页
     ·酸、碱性成岩环境的区分标志第38页
     ·深部储层成岩环境特征的识别第38-41页
     ·古近系储层成岩现象的垂向特征第41-42页
     ·深部储层成岩环境的演化第42-44页
   ·东营凹陷膏盐层的发育特征及成因第44-50页
     ·东营凹陷膏盐层的发育特征第44-45页
     ·膏盐层的成因分析第45-50页
第三章 东营凹陷温压场特征研究第50-61页
   ·东营凹陷现今温压场特征第50-55页
     ·东营凹陷温-压系统概述第50-51页
     ·现今温度场平面分布特征第51-55页
     ·现今压力场平面分布特征第55页
   ·东营凹陷温度场演化模拟第55-57页
   ·压力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第57-61页
     ·声波时差法第58-59页
     ·盆地模拟法第59页
     ·方法对比分析第59-61页
第四章 东营凹陷“盐下”深部储层流体包裹体发育特征第61-89页
   ·流体包裹体的发育特征第61-72页
     ·储层流体包裹体镜下观察第61-71页
     ·烃类包裹体荧光分析第71-72页
   ·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第72-80页
     ·均一法的基本原理第72-73页
     ·东营凹陷“盐下”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特征第73-80页
   ·盐水包裹体分析第80-89页
     ·盐水包裹体的冰点和盐度第80-81页
     ·NaCl-H_2O 体系在低温下的拉曼光谱学特征第81-87页
     ·“盐下”储层包裹体流体类型第87-89页
第五章 利用流体包裹体恢复“盐下”储层压力演化史第89-112页
   ·烃类包裹体气液比的测定第89-99页
     ·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计算流体包裹体气液比的工作原理第89-90页
     ·一种获取流体包裹体气液比的便捷方法第90-98页
     ·东营凹陷烃类包裹体气液比特征第98-99页
   ·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第99-102页
   ·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-盐度法恢复古压力第102-104页
   ·烃类包裹体的 PVT 模拟第104-112页
     ·PVT 模拟的基本原理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·PIT 模拟方法及验证第105-108页
     ·东营凹陷储层流体包裹体PVT 模拟第108-112页
第六章 东营凹陷温压场演化的控制因素及油气成藏第112-133页
   ·温度场演化的控制因素第112-115页
     ·深部地壳结构对地温场分布的控制因素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·区域构造位置与构造沉降对地温场演化的控制作用第113页
     ·影响凹陷内局部地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第113-115页
   ·压力场演化的控制因素第115-121页
     ·欠压实作用第115-117页
     ·生烃增压作用第117页
     ·构造作用第117-119页
     ·膏盐层对压力的影响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·粘土矿物脱水和水热增压第120页
     ·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深部储层压力演化过程分析第120-121页
   ·东营凹陷“盐下”深部油气成藏过程分析第121-133页
     ·东营凹陷“盐下”深部油气藏分布特征第121-123页
     ·温压场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第123-125页
     ·膏盐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第125-129页
     ·东营凹陷“盐下”深部油气成藏模式第129-133页
结论和认识第133-136页
参考文献第136-148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8-150页
致谢第150-151页
作者简介第151页

论文共15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准噶尔盆地克夏断裂带成岩作用对不整合输导性能的影响
下一篇:含油气盆地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