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6-12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| 第6-7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6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6-7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7-10页 |
1.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7-8页 |
1.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8-10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0-11页 |
1.3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0-11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1.4 创新点 | 第11-12页 |
第二章 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12-15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12-13页 |
2.1.1 公信力 | 第12页 |
2.1.2 社会组织公信力 | 第12-13页 |
2.2 理论依据 | 第13-15页 |
2.2.1 志愿失灵理论 | 第13-14页 |
2.2.2 政府失灵理论 | 第14-15页 |
第三章 我国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定位与存在的问题 | 第15-25页 |
3.1 我国社会组织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 | 第15-17页 |
3.1.1 办事效率低下 | 第15页 |
3.1.2 社会组织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 | 第15-16页 |
3.1.3 公众参与度较低 | 第16-17页 |
3.2 我国政府在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| 第17-21页 |
3.2.1 政策的引导者 | 第17-19页 |
3.2.2 活动的监督者 | 第19-20页 |
3.2.3 资金的支持者 | 第20-21页 |
3.3 政府在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5页 |
3.3.1 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| 第21-22页 |
3.3.2 政府干预过度 | 第22-23页 |
3.3.3 政府监督机制不健全 | 第23页 |
3.3.4 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 | 第23-25页 |
第四章 国外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经验借鉴 | 第25-33页 |
4.1 国外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经验 | 第25-29页 |
4.1.1 美国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经验 | 第25-27页 |
4.1.2 英国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经验 | 第27-28页 |
4.1.3 德国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经验 | 第28-29页 |
4.2 国外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启示 | 第29-33页 |
4.2.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| 第29页 |
4.2.2 理清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 | 第29-30页 |
4.2.3 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的作用 | 第30页 |
4.2.4 培育社会组织的自治创新能力 | 第30-31页 |
4.2.5 构建多元主体的监督体系 | 第31页 |
4.2.6 倡导社会组织的道德伦理守则 | 第31-33页 |
第五章 强化社会组织公信力政府责任落实的路径 | 第33-42页 |
5.1 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| 第33-35页 |
5.1.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| 第33-34页 |
5.1.2 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| 第34-35页 |
5.2 加强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 | 第35-37页 |
5.2.1 政府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政策引导 | 第35页 |
5.2.2 加强社会组织专业人才建设 | 第35-36页 |
5.2.3 完善社会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 | 第36-37页 |
5.3 建立多元化的监督体系 | 第37-39页 |
5.3.1 完善政府监督管理 | 第37-38页 |
5.3.2 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| 第38-39页 |
5.3.3 建立完善的社会组织评估机制 | 第39页 |
5.4 加强信息公开机制建设 | 第39-42页 |
5.4.1 运用多样化手段提升社会组织信息公开水平 | 第39-40页 |
5.4.2 搭建行业性信息平台 | 第40-41页 |
5.4.3 拓宽信息公开渠道 | 第41-42页 |
结论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46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