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前言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论 | 第13-21页 |
一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1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 | 第13-14页 |
2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| 第14页 |
二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| 第14-16页 |
1、信息技术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2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| 第15-16页 |
三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及层次 | 第16-17页 |
1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历程 | 第16-17页 |
2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| 第17页 |
四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| 第17-21页 |
1、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2、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| 第21-25页 |
一、教学结构理论 | 第21页 |
1、教学结构理论概述 | 第21页 |
2、教学结构理论和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” | 第21页 |
二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21-22页 |
1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| 第21-22页 |
2、建构主义理论和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” | 第22页 |
三、多元智能理论 | 第22页 |
1、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| 第22页 |
2、多元智能理论和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” | 第22页 |
四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| 第22-23页 |
1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| 第22-23页 |
2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” | 第23页 |
五、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| 第23页 |
1、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| 第23页 |
2、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” | 第23页 |
六、中学生物学新课程理念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整合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整合的特征 | 第25-28页 |
一、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5-26页 |
1、观念上的问题 | 第25页 |
2、实践中的问题 | 第25-26页 |
二、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有效整合的特征 | 第26-28页 |
1、主导与主体双重作用明显 | 第26页 |
2、生物学新课程理念落实到位 | 第26-27页 |
3、教学四要素组合优化 | 第27页 |
4、学生情感投入积极 | 第27页 |
5、学生认知领域深化 | 第27-28页 |
第四章 初中生物学科整合教学中的整合点策略 | 第28-32页 |
1、模型构建策略 | 第28-29页 |
2、经典实验重现策略 | 第29-30页 |
3、形象化策略 | 第30页 |
4、快慢转换策略 | 第30-32页 |
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有效整合的教学实践 | 第32-40页 |
一、选择实验对象 | 第32页 |
二、确定实验变量 | 第32页 |
1、自变量 | 第32页 |
2、因变量 | 第32页 |
三、获取实验数据 | 第32页 |
四、数据的检验方法 | 第32-33页 |
五、数据分析及结论 | 第33-35页 |
1、前测数据分析及结论 | 第33-34页 |
2、后测数据分析及结论 | 第34-35页 |
六、基于整合点策略的研究实例 | 第35-40页 |
第六章 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有效整合的评价研究 | 第40-45页 |
一、教学评价概述 | 第40-41页 |
1、教学评价的概念 | 第40页 |
2、教学评价的功能 | 第40页 |
3、教学评价的类型 | 第40-41页 |
二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指标体系 | 第41-42页 |
1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内容 | 第41-42页 |
2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| 第42页 |
三、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有效整合的教学评价研究 | 第42-45页 |
1、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有效整合教学评价的基本价值取向 | 第42页 |
2、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有效整合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| 第42-43页 |
3、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科有效整合评价指标 | 第43-45页 |
第七章 反思和展望 | 第45-47页 |
一、反思 | 第45-46页 |
二、展望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附录 | 第49-5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、论文 | 第59-60页 |
后记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