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马豆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碱成分分析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前言 | 第12-13页 |
文献综述 | 第13-26页 |
第一章 苦马豆中毒研究概况 | 第13-19页 |
1.1 苦马豆的生物学特征 | 第13页 |
1.2 苦马豆的分布及危害 | 第13-14页 |
1.3 苦马豆的毒理学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3.1 苦马豆的毒性作用及临床症状 | 第14页 |
1.3.2 苦马豆中毒的毒理学变化 | 第14页 |
1.3.3 苦马豆中毒的诊断 | 第14-15页 |
1.3.4 苦马豆中毒的治疗 | 第15页 |
1.4 苦马豆的防除和利用 | 第15-16页 |
1.4.1 苦马豆的防除 | 第15页 |
1.4.2 苦马豆的利用 | 第15-16页 |
1.5 苦马豆生物碱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5.1 苦马豆素的来源 | 第16-17页 |
1.5.2 苦马豆素毒性及药理学活性研究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植物提取分离技术及内生真菌研究概况 | 第19-26页 |
2.1 现代提取技术 | 第19-21页 |
2.1.1 按萃取溶剂分类 | 第19-20页 |
2.1.2 按提取方式分类 | 第20-21页 |
2.2 现代分离分析技术 | 第21-23页 |
2.2.1 色谱分离技术特点和分类 | 第21页 |
2.2.2 生物碱的纯化方法 | 第21-22页 |
2.2.3 植物成分结构分离分析的研究存在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2.3 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| 第23-24页 |
2.4 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对宿主的作用 | 第24-26页 |
试验研究 | 第26-50页 |
第三章 苦马豆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| 第26-38页 |
3.1 试验材料 | 第26-27页 |
3.1.1 植物样品 | 第26页 |
3.1.2 主要试剂 | 第26-27页 |
3.1.3 主要仪器 | 第27页 |
3.2 试验方法 | 第27-29页 |
3.2.1 苦马豆内生真菌的分离 | 第27页 |
3.2.2 苦马豆内生真菌纯化与保藏 | 第27-28页 |
3.2.3 苦马豆内生真菌的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3 试验结果 | 第29-35页 |
3.3.1 苦马豆内生真菌的分离 | 第29页 |
3.3.2 菌落形态学观察 | 第29-33页 |
3.3.3 真菌序列扩增纯化结果 | 第33-34页 |
3.3.4 苦马豆内生真菌相对分离率 | 第34-35页 |
3.4 讨论 | 第35-37页 |
3.5 小结 | 第37-38页 |
3.5.1 苦马豆植株样品的消毒方法 | 第37页 |
3.5.2 苦马豆内生真菌分布特点 | 第37页 |
3.5.3 苦马豆内生真菌的鉴定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苦马豆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 | 第38-42页 |
4.1 试验材料 | 第38-39页 |
4.1.1 植物样品 | 第38页 |
4.1.2 主要试剂 | 第38页 |
4.1.3 主要仪器 | 第38-39页 |
4.2 试验方法 | 第39页 |
4.2.1 苦马豆初步分离试液制备 | 第39页 |
4.3 试验结果 | 第39页 |
4.4 讨论 | 第39-41页 |
4.5 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五章 苦马豆生物碱TLC分析 | 第42-50页 |
5.1 试验材料 | 第42-43页 |
5.1.1 植物样品 | 第42页 |
5.1.2 主要试剂 | 第42页 |
5.1.3 主要仪器 | 第42-43页 |
5.2 试验方法 | 第43-45页 |
5.2.1 苦马豆总浸膏制备 | 第43页 |
5.2.2 苦马豆生物碱的分段提取 | 第43页 |
5.2.3 苦马豆生物碱TLC检测 | 第43-44页 |
5.2.4 苦马豆生物碱相对百分含量的测定 | 第44-45页 |
5.2.5 苦马豆碱性正丁醇部分的柱层分离 | 第45页 |
5.3 试验结果 | 第45-49页 |
5.3.1 苦马豆总浸膏及生物碱提取结果 | 第45页 |
5.3.2 苦马豆生物碱TLC分析结果 | 第45-48页 |
5.3.3 苦马豆生物碱相对含量测定 | 第48-49页 |
5.4 讨论 | 第49页 |
5.5 小结 | 第49-50页 |
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6页 |
附录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