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8-12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8-10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三、本文的研究思路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文义解释概述 | 第12-18页 |
一、文义解释的概念 | 第12-14页 |
(一) 关于文义解释的不同认识 | 第12-14页 |
(二) 文义解释的界定 | 第14页 |
二、文义解释的特点 | 第14-15页 |
(一) 文义解释的对象有严格限制 | 第14页 |
(二) 文义解释的内容有严格界定 | 第14-15页 |
(三) 文义解释的范围有严格要求 | 第15页 |
(四) 文义解释的方法有明确取向 | 第15页 |
三、文义解释方法的优位性 | 第15-18页 |
(一) 文义解释的优位性具有绝对性 | 第15-16页 |
(二) 文义解释的优位性具有实践性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文义解释在民事审判中的功能及应用规则 | 第18-23页 |
一、文义解释的民事审判功能 | 第18-19页 |
(一) 确定民事审判中法律文本的意义范围 | 第18-19页 |
(二) 维护民事法律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| 第19页 |
二、文义解释在民事审判中的应用规则 | 第19-23页 |
(一) 尊重法律文本规则 | 第20页 |
(二) 遵守基本语法规则 | 第20-21页 |
(三) 遵循通常含义规则 | 第21页 |
(四) 恰当运用概括用语规则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我国民事审判中文义解释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3-28页 |
一、法官运用文义解释方法的意识不强 | 第23-24页 |
(一) 法官否认解释法律 | 第23-24页 |
(二) 缺少解释法律能力 | 第24页 |
(三) 法官胡乱解释法律 | 第24页 |
二、对文义解释方法的优位性理解不够 | 第24-26页 |
(一) 理论功底明显不足 | 第25页 |
(二) 过分偏重社会效果 | 第25页 |
(三) 习惯奉行经验主义 | 第25-26页 |
三、法官立场差异导致解释结论不同 | 第26-28页 |
(一) 法官利益考量的出发点不同 | 第26-27页 |
(二) 法律解释方法的专业培训力度不够 | 第27-28页 |
第四章 民事审判中文义解释应用的完善方案 | 第28-34页 |
一、明确法官的法律解释权 | 第28-30页 |
(一) 法官解释法律在案件裁判中不可或缺 | 第28页 |
(二) 法官解释法律在立法完成后必不可少 | 第28-29页 |
(三) 法官解释法律在司法过程中力所能及 | 第29页 |
(四) 建议立法或出台司法解释规定法官的法律解释权 | 第29-30页 |
二、坚持文义解释方法适用的优位原则 | 第30-32页 |
(一) 文义解释优位适用有法理基础 | 第30页 |
(二) 文义解释优位适用体现司法实践需求 | 第30页 |
(三) 民事审判中文义解释优位原则的应用 | 第30-31页 |
(四) 文义解释方法应与其他法律解释方法综合运用 | 第31-32页 |
三、提升法官文义解释方法的应用水平 | 第32-34页 |
(一) 提高法官的综合素质是前提 | 第32页 |
(二) 优化法官的知识结构是基础 | 第32-33页 |
(三) 加强文义解释方法应用的专项培训 | 第33-34页 |
结论 | 第34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37页 |
致谢 | 第37-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