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矿业工程论文--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论文--矿井大气论文--矿井空气净化论文

石圪节煤矿回采工作面硫化氢气体防治技术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3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1页
    1.2 研究背景第11-15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煤矿H_2S的生成模式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烟气领域对H_2S气体防治研究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煤矿领域对H_2S气体防治研究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采动应力场与H_2S流动场耦合研究现状第18-20页
    1.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主要研究的内容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主要研究的方法第20-23页
第二章 煤矿硫的赋存机理及硫化氢气体来源第23-29页
    2.1 煤矿硫的赋存机理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煤中有机硫的赋存机理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煤中无机硫的赋存机理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煤中元素硫的赋存机理第24页
    2.2 煤矿硫化氢气体来源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油田H_2S气体生物成因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油田H_2S气体热化学成因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火山喷发成因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煤矿H_2S异常富集控制因素第27-28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28-29页
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第29-33页
    3.1 石圪节矿井概况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井田概况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瓦斯、煤尘及煤层自燃状况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工作面概况第30-33页
第四章 预防硫化氢煤层注碱液研究第33-43页
    4.1 煤层注碱液预防硫化氢气体涌出的可行性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预防原理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煤层注碱液预防硫化氢气体可行性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 4.2 吸收硫化氢用煤层注液的选择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表面活性剂的增湿原理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煤样吸湿速度实验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硫化氢吸收液的选择第39页
    4.3 硫化氢吸收液实验研究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实验试剂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实验仪器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实验步骤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实验数据第41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41-43页
第五章 采动影响下煤层硫化氢运移规律数值模拟第43-71页
    5.1 多物理场耦合软件(COMSOL Multiphysics)简介第43-44页
    5.2 采煤工作面数值模型的建立第44-48页
    5.3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第48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距工作面不同距离H_2S气体压力变化规律第48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距工作面5m时,H_2S气体压力随时间变化规律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距工作面10m时,H_2S气体压力随时间变化规律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距工作面30m时,H_2S气体压力随时间变化规律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竖向不同注碱位置对H_2S压力变化的影响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不同注碱孔间距对H_2S压力变化的影响第63-68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68-71页
第六章 15102工作面H_2S气体防治第71-77页
    6.1 煤层注碱参数第71-7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注碱孔超前回采工作面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注碱液孔距煤层顶板的高度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注碱液工艺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注碱液参数第73-76页
    6.2 煤层注碱效果第76页
    6.3 本章小结第76-77页
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第77-79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77-79页
参考文献第79-85页
致谢第85-86页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86页

论文共8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含硝基咪唑/氮氧化物类低氧还原活化型细胞毒/EGFR抑制剂的设计、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
下一篇:HCV NS5A抑制剂和nAChR配休的设计、合成与生物活性评价及3-烯基吲哚的合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