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1页 |
| 前言 | 第12-14页 |
| 一 研究现状 | 第14-29页 |
| 1 生态过程 | 第14页 |
| 2 生态环境演化 | 第14-15页 |
| 3 生态环境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| 第15-29页 |
| 3.1 文献获取与论证 | 第15-19页 |
| 3.2 研究阶段划分 | 第19-20页 |
| 3.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| 第20-26页 |
| 3.4 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| 第26-29页 |
| 二 研究设计 | 第29-36页 |
|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29-30页 |
| 1.1 研究目标 | 第29页 |
| 1.2 研究内容 | 第29页 |
| 1.3 研究特点、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| 第29-30页 |
|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2.1 技术路线 | 第30-31页 |
| 2.2 研究方法 | 第31页 |
|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| 第31-34页 |
| 3.1 研究区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| 第31-32页 |
| 3.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| 第32-34页 |
|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三 梵净山生态环境演化过程基本特征 | 第36-53页 |
| 1 梵净山生态孤岛形成与生态环境演化过程 | 第36-40页 |
| 1.1 生态孤岛效应的论证 | 第36-38页 |
| 1.2 生态孤岛生态环境演化过程 | 第38-40页 |
| 2 梵净山全新世时期生态环境演化过程 | 第40-53页 |
| 2.1 环境代用指标分析 | 第40-47页 |
| 2.2 孢粉分析 | 第47-50页 |
| 2.3 定年数据分析 | 第50-51页 |
| 2.4 梵净山全新世时期生态环境演化过程 | 第51-53页 |
| 四 梵净山生态环境演化全球对比分析 | 第53-71页 |
| 1 与具有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世界遗产地的对比分析 | 第53-60页 |
| 1.1 对比遗产地的选取 | 第53页 |
| 1.2 演化环境对比 | 第53-55页 |
| 1.3 主要生态环境演化过程对比 | 第55-58页 |
| 1.4 对比分析结果 | 第58-60页 |
| 2 与具有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预备遗产地的对比分析 | 第60-65页 |
| 2.1 对比提名地的选取 | 第60页 |
| 2.2 演化环境对比 | 第60-62页 |
| 2.3 主要生态环境演化过程对比 | 第62-64页 |
| 2.4 对比分析结果 | 第64-65页 |
| 3 与其它具有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非遗产地的对比分析 | 第65-71页 |
| 3.1 对比非遗产地的选取 | 第65-66页 |
| 3.2 演化环境对比 | 第66-67页 |
| 3.3 主要生态环境演化过程对比 | 第67-69页 |
| 3.4 对比分析结果 | 第69-71页 |
| 五 梵净山生态环境演化的世界遗产价值 | 第71-76页 |
| 1 梵净山生态孤岛生态环境演化的世界遗产价值 | 第71-73页 |
| 2 梵净山全新世时期生态环境演化的世界遗产价值 | 第73-76页 |
| 六 结论与讨论 | 第76-7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9-8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| 第86-88页 |
| 致谢 | 第88-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