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选题及其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1.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| 第19页 |
1.4 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5 研究的工作量 | 第20-21页 |
1.6 创新点 | 第21-22页 |
2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22-26页 |
2.1 区域构造 | 第22-23页 |
2.2 岩浆岩 | 第23-26页 |
3 野外地质与岩石学 | 第26-31页 |
3.1 野外地质及采样 | 第26-29页 |
3.2 岩石学特征 | 第29-31页 |
4 岩石磁学 | 第31-49页 |
4.1 磁性矿物 | 第31-35页 |
4.1.1 铁的氧化物 | 第31-32页 |
4.1.2 铁的氢氧化物 | 第32-33页 |
4.1.3 铁的硫化物 | 第33-35页 |
4.2 磁化率随温度变化曲线(K-T曲线) | 第35-38页 |
4.3 等温剩磁(IRM)获得曲线、矫顽力谱和磁滞回线 | 第38-44页 |
4.4 一级反转曲线法(FORC图) | 第44-46页 |
4.5 低温磁性测量 | 第46-48页 |
4.6 携磁矿物的确定 | 第48-49页 |
5 磁化率各向异性(AMS) | 第49-95页 |
5.1 AMS及成因 | 第49-54页 |
5.2 岩墙的AMS理论 | 第54-60页 |
5.3 AMS结果及岩墙侵位方式 | 第60-95页 |
5.3.1 嵊泗岛镁铁质岩墙群的AMS及侵位方式 | 第70-76页 |
5.3.2 东极岛镁铁质岩墙群的AMS及侵位方式 | 第76-80页 |
5.3.3 天台镁铁质岩墙群的AMS及侵位方式 | 第80-82页 |
5.3.4 文成镁铁质岩墙的AMS及侵位方式 | 第82-84页 |
5.3.5 长乐镁铁质岩墙群的AMS及侵位方式 | 第84-85页 |
5.3.6 湄洲岛镁铁质岩墙群的AMS及侵位方式 | 第85-88页 |
5.3.7 晋江镁铁质岩墙群的AMS及侵位方式 | 第88-91页 |
5.3.8 万宁镁铁质岩墙群的AMS及侵位方式 | 第91-95页 |
6 构造意义 | 第95-97页 |
6.1 岩浆流向与岩浆源位置 | 第95页 |
6.2 大地构造意义 | 第95-97页 |
7 主要结论和存在的不足 | 第97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18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18-1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