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林省汽车产业低碳文化建设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3页 |
1.1 背景和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1.2.1 国内研究 | 第9-11页 |
1.2.2 国外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1.4 论文创新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低碳文化的相关理论分析 | 第13-18页 |
2.1 汽车产业理论 | 第13-14页 |
2.1.1 汽车产业的内涵 | 第13页 |
2.1.2 汽车产业的分类 | 第13页 |
2.1.3 汽车产业的特点 | 第13-14页 |
2.2 低碳文化 | 第14-15页 |
2.2.1 低碳文化的内涵 | 第14页 |
2.2.2 低碳文化的特点 | 第14-15页 |
2.3 低碳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| 第15-16页 |
2.4 低碳经济与低碳文化的关系 | 第16-17页 |
2.5 汽车产业低碳文化 | 第17-18页 |
2.5.1 文化的内涵 | 第17页 |
2.5.2 汽车产业低碳文化的内涵 | 第17-18页 |
第3章 国内外汽车产业低碳文化建设 | 第18-27页 |
3.1 国外汽车产业低碳文化建设 | 第18-22页 |
3.1.1 美国汽车产业低碳文化建设 | 第18页 |
3.1.2 欧盟汽车产业低碳文化建设 | 第18-19页 |
3.1.3 日本汽车产业低碳文化建设 | 第19-21页 |
3.1.4 国内外汽车产业低碳文化建设的对比分析 | 第21-22页 |
3.2 吉林省汽车产业低碳文化建设 | 第22-27页 |
3.2.1 吉林省汽车产业的现状 | 第22-24页 |
3.2.2 吉林省汽车产业面临的考验 | 第24-25页 |
3.2.3 吉林省汽车产业低碳文化建设 | 第25-27页 |
第4章 吉林省汽车产业低碳文化建设的模型构建 | 第27-36页 |
4.1 指标体系 | 第27-30页 |
4.1.1 指标体系构建 | 第27页 |
4.1.2 指标体系分析 | 第27-29页 |
4.1.3 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29-30页 |
4.2 数据来源 | 第30页 |
4.3 评价数据处理 | 第30-34页 |
4.4 评价结果分析 | 第34-36页 |
4.4.1 主成分F1 | 第34页 |
4.4.2 主成分F2 | 第34页 |
4.4.3 主成分F3 | 第34页 |
4.4.4 总得分F | 第34-36页 |
第5章 吉林省汽车产业低碳文化建设的对策 | 第36-41页 |
5.1 物质层 | 第36-37页 |
5.1.1 政府 | 第36页 |
5.1.2 企业 | 第36-37页 |
5.1.3 消费者 | 第37页 |
5.2 行为层 | 第37-38页 |
5.2.1 政府 | 第37-38页 |
5.2.2 企业 | 第38页 |
5.3 制度层 | 第38-39页 |
5.3.1 政府 | 第38-39页 |
5.3.2 企业 | 第39页 |
5.3.3 消费者 | 第39页 |
5.4 核心层 | 第39-41页 |
5.4.1 政府 | 第39-40页 |
5.4.2 企业 | 第40页 |
5.4.3 消费者 | 第40-41页 |
第6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| 第41-42页 |
6.1 结论 | 第41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41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