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市超尺度封闭社区开放设计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8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10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第二节 研究动态 | 第10-12页 |
一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二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第三节 相关概念释义 | 第12-14页 |
一、封闭社区 | 第12-13页 |
二、超尺度封闭社区 | 第13-14页 |
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| 第14-16页 |
一、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二、论文框架 | 第14-16页 |
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与方法 | 第16-18页 |
一、研究创新点 | 第16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核心到边缘—深圳超尺度封闭社区的空间特征 | 第18-29页 |
第一节“核心花园式社区”:莲花村 | 第19-21页 |
一、核心中的“中心” | 第19-20页 |
二、围合的“花园” | 第20-21页 |
第二节“封闭的年代拼贴”:益田村 | 第21-24页 |
一、空间内向 | 第21-22页 |
二、建筑拼贴 | 第22-24页 |
第三节“边缘的城中城”:万科城 | 第24-27页 |
一、郊区化产物 | 第24-26页 |
二、城中城图景 | 第26-27页 |
第四节 空间特征的共性 | 第27-29页 |
第三章 深圳超尺度封闭社区的空间效应 | 第29-44页 |
第一节 异化的城市循环体系 | 第29-37页 |
一、截留的城市主干道加剧城市交通压力 | 第29-32页 |
二、消隐的城市支路降低步行舒适度 | 第32-35页 |
三、压缩的自行车道减少出行的多样性 | 第35-37页 |
第二节 同质化的城市界面 | 第37-39页 |
一、防御的界面体验 | 第37-38页 |
二、单调的界面空间 | 第38-39页 |
第三节 私有化的公共空间 | 第39-44页 |
一、社区内公共空间分享度低 | 第40-42页 |
二、社区周边公共空间可达性弱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超尺度封闭社区开放设计的策略 | 第44-57页 |
第一节 解构与重构尺度 | 第44-50页 |
一、社区单体精致化 | 第45-47页 |
二、城市微循环畅通化 | 第47-50页 |
第二节 柔化边界界面 | 第50-53页 |
一、自然介入 | 第50-52页 |
二、事件连接 | 第52-53页 |
第三节 异质街道 | 第53-57页 |
一、街道眼 | 第53-55页 |
二、业态丰富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社区中的城市 | 第57-59页 |
第一节 多元平衡 | 第57页 |
第二节 共享空间 | 第57-58页 |
第三节 日常故事 | 第58-59页 |
总结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3页 |
附录A 深圳市超尺度封闭社区调查问卷 | 第63-65页 |
附录B 深圳万科城社区调查问卷 | 第65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