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绪论 | 第9-14页 |
一、研究缘起 | 第9-10页 |
二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0-11页 |
三、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| 第11-12页 |
(一) 关于“微时代”的研究文献 | 第11-12页 |
(二) 关于“微时代”艺术传播的研究文献 | 第12页 |
四、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艺术传播环境:“微时代”述略 | 第14-20页 |
1.1 “微时代”的界定 | 第14-15页 |
1.2 “微时代”的诞生与其盛行原因 | 第15-17页 |
1.2.1 “微时代”的爆发式诞生 | 第15-16页 |
1.2.2 “微时代”盛行原因 | 第16-17页 |
1.3 “微时代”传播的后现代性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“微时代”背景下艺术传播现状 | 第20-44页 |
2.1 “微时代”背景下艺术传播的认知情况 | 第20-29页 |
2.1.1 “微时代”的艺术接受情况 | 第22-26页 |
2.1.2 艺术信息“微传播”载体的应用情况 | 第26-28页 |
2.1.3 受访者对“微时代”艺术传播的偏好与观点 | 第28-29页 |
2.2 “微时代”艺术传播客体 | 第29-32页 |
2.3 “微时代”的微型传播媒介 | 第32-36页 |
2.3.1 主力媒介的转变 | 第32-34页 |
2.3.2 接收终端和传播平台的双重微型性 | 第34-35页 |
2.3.3 传播失真与内容片面 | 第35-36页 |
2.4 可互换的传受关系 | 第36-39页 |
2.4.1 传播受众与传播者的身份模糊与互换 | 第37页 |
2.4.2 主观化艺术信息的广泛传播 | 第37-38页 |
2.4.3 传播受众:自主性、自述性和归属性 | 第38-39页 |
2.5 传播效果 | 第39-44页 |
2.5.1 艺术信息即时共享 | 第39-40页 |
2.5.2 艺术交流更为便捷 | 第40-41页 |
2.5.3 微型数字化艺术世界 | 第41-44页 |
第三章 “微时代”艺术传播的发展障碍与未来展望 | 第44-62页 |
3.1 消费社会中“微时代”艺术传播的商业化表征 | 第44-50页 |
3.1.1 “微时代”与消费文化 | 第44-46页 |
3.1.2 “微时代”艺术传播商业化现状 | 第46-50页 |
3.2 “微时代”媒介融合视阈下的艺术市场——以微拍为例 | 第50-54页 |
3.2.1 微拍:媒介融合形势下的社交营销 | 第50-51页 |
3.2.2 “微时代”媒介融合于艺术市场的优势所在 | 第51-52页 |
3.2.3 “微时代”艺术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办法 | 第52-54页 |
3.3 “微时代”艺术传播娱乐化 | 第54-58页 |
3.3.1 “微时代”艺术传播娱乐化现状与特征 | 第54-56页 |
3.3.2 “微时代”艺术传播娱乐化的必然性 | 第56页 |
3.3.3 追求传播“短平快”导致过度娱乐化 | 第56-58页 |
3.4 前景展望:以社会美育为要求的“微时代”艺术传播 | 第58-62页 |
3.4.1 艺术传播的社会美育功能 | 第59-60页 |
3.4.2 “微时代”艺术传播的社会美育实践 | 第60-62页 |
结论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学术期刊 | 第64-65页 |
学术著作 | 第65-66页 |
学位论文 | 第66页 |
论文集 | 第66-67页 |
报纸文献 | 第67页 |
电子文献 | 第67-68页 |
附录 “微时代”背景下艺术传播的认知情况调查问卷 | 第68-71页 |
Part1 个人基本信息 | 第68页 |
Part2 受访者在微时代进行艺术接受(含艺术品、艺术资讯)的情况 | 第68-69页 |
Part3 受访者使用便携式移动设备进行艺术创作及艺术信息传递的情况 | 第69页 |
Part4 受访者对于微时代艺术传播各环节的主要看法 | 第69-71页 |
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