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小说论文--新体小说论文--长篇、中篇小说论文

心理学视域下的《耶路撒冷》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引言第10-13页
第一章 焦虑与宣泄——《耶路撒冷》中“出走”主题的心理学影响探源第13-19页
    第一节 个人焦虑与宣泄第13-16页
    第二节 集体焦虑与宣泄第16-19页
第二章 俄狄浦斯情结——亲子关系的隐匿形式第19-26页
    第一节 父与子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俄狄浦斯情结——解构父亲形象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易长安对易培卿的反抗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求同作用:易长安与易培卿的相似第21-22页
    第二节 母与子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吕冬之母与其对吕冬择偶的影响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杨杰之母及其对杨杰择偶的影响第24-26页
第三章 潜意识与意识的对抗——精神创伤与自我救赎第26-33页
    第一节 本我、自我与超我:易培卿的一生第26-27页
    第二节 移置作用:易培卿夫妇与初平阳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易培卿夫妇与移置作用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移置作用在初平阳身上的体现第28-29页
    第三节 反向作用:秦福小与景天赐第29-30页
    第四节 梦的解析:梦的增强对秦福小的治疗作用第30-33页
第四章 返乡——人的回归集体无意识的表达第33-38页
    第一节 实际返乡第34-36页
    第二节 精神返乡第36-38页
第五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——不同层次的动机与需求第38-42页
    第一节 舒袖:安全的需要第38-39页
    第二节 易培卿:尊重的需要第39-40页
    第三节 初平阳:自我实现的需要第40-42页
结语第42-44页
参考文献第44-46页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46-47页
致谢第47-48页

论文共4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1980年代小说的类抒情特征
下一篇:宋六家记体文比较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