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高速铣削温度场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表面完整性控制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| 第13页 |
1.3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第2章 高速铣削温度场建模 | 第15-24页 |
2.1 高速铣削温度场的热传导模型建立 | 第15-19页 |
2.1.1 系统温度场通用方程 | 第15-16页 |
2.1.2 基于能量守恒原理的温度场微分方程的建立 | 第16-19页 |
2.2 基于加权余量法的铣削温度场积分泛函求解 | 第19-20页 |
2.3 高速铣削温度场模型的实验验证 | 第20-22页 |
2.3.1 温度场测量实验方案 | 第20-22页 |
2.3.2 温度场解析与实验数据对比 | 第2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高速铣削仿真分析 | 第24-37页 |
3.1 高速铣削仿真的关键问题 | 第24-26页 |
3.1.1 本构模型 | 第24页 |
3.1.2 刀具的磨损模型 | 第24-25页 |
3.1.3 切屑分离准则 | 第25-26页 |
3.2 基于Advant Edge FEM高速铣削有限元仿真过程 | 第26-27页 |
3.3 基于Advant Edge FEM的高速铣削轨迹优选 | 第27-33页 |
3.3.1 三维仿真模型建立 | 第27-28页 |
3.3.2 刀具运动轨迹设置 | 第28-30页 |
3.3.3 铣削曲面时行距的确定算法 | 第30-31页 |
3.3.4 高速铣削轨迹优选 | 第31-33页 |
3.4 优选铣削轨迹的实验验证 | 第33-36页 |
3.4.1 实验条件 | 第33-34页 |
3.4.2 实验方案 | 第34页 |
3.4.3 实验结果对比及分析 | 第34-3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4章 高速铣削模具钢表面完整性研究 | 第37-54页 |
4.1 高速铣削模具钢的表面粗糙度研究 | 第37-41页 |
4.1.1 铣削加工的实验系统 | 第37页 |
4.1.2 铣削加工实验方案 | 第37-39页 |
4.1.3 表面粗糙度影响分析 | 第39-41页 |
4.2 高速铣削模具钢的表面残余应力研究 | 第41-46页 |
4.2.1 表面残余应力的试验设计 | 第41-43页 |
4.2.2 工艺参数对表面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| 第43-46页 |
4.3 高速铣削模具钢的表面加工硬化研究 | 第46-50页 |
4.3.1 表面加工硬化的形成机理 | 第46-47页 |
4.3.2 工艺参数对表面加工硬化程度的影响 | 第47-50页 |
4.4 表面层SEM扫描测试 | 第50-5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第5章 高速铣削温度及表面完整性仿真系统研究 | 第54-59页 |
5.1 系统开发 | 第54页 |
5.2 系统运行 | 第54-58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结论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