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论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衔接
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引言 | 第7-8页 |
| 第一章 “两罚衔接”的内涵及法理依据 | 第8-12页 |
| 一、“两罚衔接”机制的内涵 | 第8页 |
| 二、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关系 | 第8-10页 |
| (一) 行政违法与刑事违法 | 第8-9页 |
| (二)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 | 第9-10页 |
| (三) 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 | 第10页 |
| 三、“两罚衔接”的法理依据 | 第10-12页 |
| (一) 法治理论 | 第10页 |
| (二) 分工协作理论 | 第10-11页 |
| (三) 行政犯罪理论 | 第11-12页 |
| 第二章 “两罚衔接”的现状分析 | 第12-16页 |
| 一、“两罚衔接”的立法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(一) 宪法、法律 | 第12页 |
| (二) 行政法规 | 第12页 |
| (三) 司法解释 | 第12-13页 |
| 二、“两罚衔接”的实践现状 | 第13-16页 |
| (一) “以罚代刑”现象突出 | 第13页 |
| (二) “以刑代罚”问题频发 | 第13-14页 |
| (三) “两罚”竞合失序 | 第14-16页 |
| 第三章 “两罚衔接”失序的原因 | 第16-21页 |
| 一、立法层面的原因 | 第16-18页 |
| 二、行政权运作失当 | 第18-19页 |
| (一) 行政权力扩张、趋利化 | 第19页 |
| (二) 执法主体素质不高 | 第19页 |
| (三) 违法行政惩戒不足 | 第19页 |
| 三、行政监督缺失 | 第19-21页 |
| (一) 监督缺乏明确依据 | 第20页 |
| (二) 监督缺乏信息来源 | 第20页 |
| (三) 监督缺乏制度保障 | 第20页 |
| (四) 监督缺乏实时性 | 第20-21页 |
| 第四章 域外“两罚衔接”的实践及启示 | 第21-23页 |
| 一、英国样本 | 第21页 |
| 二、日本样本 | 第21页 |
| 三、借鉴与启示 | 第21-23页 |
| (一) 统一立法 | 第21页 |
| (二) 重视程序 | 第21-22页 |
| (三) 行政监督 | 第22-23页 |
| 第五章 “两罚衔接”的改良和完善 | 第23-36页 |
| 一、立法层面 | 第23-27页 |
| (一) 重构立法模式 | 第23-24页 |
| (二) 确立衔接原则 | 第24-26页 |
| (三) 优化衔接范围和尺度 | 第26-27页 |
| (四) 制定单行法律 | 第27页 |
| 二、程序层面 | 第27-31页 |
| (一) “两罚衔接”机制程序的建构 | 第27-30页 |
| (二) 证据搜集和转化程序的规则 | 第30-31页 |
| 三、运行层面 | 第31-33页 |
| (一) 行政执法机关利益切割 | 第32页 |
| (二) 强化行政执法主体建设 | 第32页 |
| (三) 建立信息共享制度 | 第32页 |
| (四) 建立考评机制 | 第32-33页 |
| (五) 建立责任制度 | 第33页 |
| (六) 建立联合执法机制 | 第33页 |
| 四、监督层面 | 第33-36页 |
| (一) 确立监督依据 | 第34页 |
| (二) 健全监督机制 | 第34-35页 |
| (三) 打击职务犯罪 | 第35-36页 |
| 结语 | 第36-3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7-40页 |
| 后记 | 第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