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1 DEA模型应用于港口的研究 | 第10-11页 |
1.2.2 北极航线对能源进口影响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北极航线发展现状及研究范围的确定 | 第14-23页 |
2.1 北极航线 | 第14-17页 |
2.1.1 北极航线概述 | 第14-15页 |
2.1.2 北极航线沿线港口现状分析 | 第15-17页 |
2.2 面向北极航线的东北亚区域原油港口的确定 | 第17-23页 |
2.2.1 东北亚区域原油港口发展趋势 | 第17-19页 |
2.2.2 面向北极航线的东北亚原油港口确定 | 第19-20页 |
2.2.3 研究范围确定的价值与作用 | 第20-23页 |
第3章 面向北极航线的东北亚区域原油港口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 | 第23-33页 |
3.1 原油港口竞争力 | 第23-27页 |
3.1.1 原油港口竞争的内涵 | 第23页 |
3.1.2 原油港口竞争的主要内容 | 第23-25页 |
3.1.3 原油港口竞争的主要方式及影响 | 第25页 |
3.1.4 原油港口竞争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3.1.5 北极航线开通背景下的原油港口竞争 | 第26-27页 |
3.2 影响原油港口竞争力的因素 | 第27-33页 |
3.2.1 原油港口自身因素 | 第28-29页 |
3.2.2 原油港口外在因素 | 第29-30页 |
3.2.3 北极航线下的原油港口竞争因素 | 第30-33页 |
第4章 原油港口竞争力评价方法 | 第33-39页 |
4.1 评价模型的选择 | 第33-34页 |
4.1.1 评价方法的介绍 | 第33页 |
4.1.2 评价方法的选定 | 第33-34页 |
4.2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评价模型研究 | 第34-36页 |
4.2.1 DEA方法的基本模型—CCR模型 | 第34-35页 |
4.2.2 DEA方法评价的特点 | 第35-36页 |
4.2.3 DEA方法的使用步骤 | 第36页 |
4.3 原油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| 第36-39页 |
4.3.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| 第36-37页 |
4.3.2 原油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| 第37-39页 |
第5章 面向北极航线的东北亚区域原油港口竞争力评价 | 第39-59页 |
5.1 原油港口输入-输出指标的确立及分析 | 第39-48页 |
5.1.1 输入-输出指标的初步选取 | 第39-40页 |
5.1.2 输入-输出指标的处理分析 | 第40-46页 |
5.1.3 输入-输出指标的最终确定 | 第46-48页 |
5.2 基于DEA原油港口竞争力评价模型建立 | 第48-50页 |
5.2.1 建立原油港口竞争力CCR模型 | 第48-49页 |
5.2.2 建立原油港口竞争力超效率模型 | 第49-50页 |
5.3 原油港口效率评价结果及分析 | 第50-56页 |
5.3.1 现有东北亚原油港口港口效率评价 | 第50-51页 |
5.3.2 面向北极航线东北亚原油港口效率分析 | 第51-55页 |
5.3.3 面向北极航线东北亚原油港口竞争力综合分析 | 第55-56页 |
5.4 面向北极航线的中国东北亚原油港口发展策略 | 第56-59页 |
5.4.1 港口原油码头建设方向 | 第56-57页 |
5.4.2 注重原油港口间的合作 | 第57页 |
5.4.3 提升原油港口功能 | 第57-58页 |
5.4.4 紧跟国家能源政策走向 | 第58-59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附录1 各个港口指标数据 | 第64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