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8-20页 |
1.1 引言 | 第8-9页 |
1.2 我国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状况 | 第9-14页 |
1.2.1 我国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 | 第9-12页 |
1.2.2 我国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| 第12-14页 |
1.3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状况 | 第14-16页 |
1.4 国内外城镇污水处理厂评价模型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4.1 国外城镇污水处理厂评价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4.2 国内城镇污水处理厂评价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5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| 第18-20页 |
1.5.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8页 |
1.5.2 本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8-20页 |
2 城镇污水处理厂经济运行多属性群决策模型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| 第20-27页 |
2.1 城镇污水处理厂经济运行多属性群决策的提出背景和思想 | 第20-22页 |
2.2 城镇污水处理厂经济运行多属性群决策原则 | 第22-24页 |
2.2.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| 第22-23页 |
2.2.2 环境效益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 | 第23页 |
2.2.3 权威决策与专家群决策的原则 | 第23页 |
2.2.4 宏观决择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| 第23-24页 |
2.3 城镇污水处理厂经济运行多属性群决策的理论基础 | 第24-27页 |
2.3.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| 第24页 |
2.3.2 层次分析法(AHP) | 第24-25页 |
2.3.3 多属性群决策模型 | 第25页 |
2.3.4 决策方法的结合选用 | 第25-27页 |
3 城镇污水处理厂经济运行多属性群决策模型 | 第27-46页 |
3.1 指标评价体系的层次分析模型 | 第27-33页 |
3.1.1 指标层次结构的建立 | 第27页 |
3.1.2 指标特性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1.3 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29-33页 |
3.2 模糊评判标准的建立 | 第33-36页 |
3.2.1 模糊综合评价法 | 第33-35页 |
3.2.2 德尔菲调查法 | 第35-36页 |
3.3 多属性群决策模型 | 第36-40页 |
3.3.1 多属性群决策分类 | 第36-38页 |
3.3.2 混合指标信息和专家群信息的集结先后 | 第38-39页 |
3.3.3 多属性群决策中的专家群体一致性问题 | 第39-40页 |
3.4 城镇污水处理厂经济运行多属性群决策模型 | 第40-46页 |
3.4.1 多属性群决策模型决策步骤 | 第41-43页 |
3.4.2 指标层权重的决策结果 | 第43页 |
3.4.3 结构层权重的决策结果 | 第43页 |
3.4.4 多属性群决策结果的输出 | 第43-46页 |
4 城镇污水处理厂项目经济运行多属性群决策模型的应用 | 第46-65页 |
4.1 某城镇污水处理厂情况简介 | 第46-52页 |
4.1.1 某污水处理厂服务区域概况和厂址条件 | 第46页 |
4.1.2 某污水处理厂水量和水质 | 第46-49页 |
4.1.3 工艺备选方案比较 | 第49-52页 |
4.2 运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经济运行群决策模型对备选方案进行决策 | 第52-65页 |
4.2.1 备选方案的评判标准 | 第52-54页 |
4.2.2 构建专家群决策矩阵 | 第54-59页 |
4.2.3 污水处理厂经济运行的多属性群决策 | 第59-62页 |
4.2.4 决策结果的输出 | 第62-65页 |
5 结论与建议 | 第65-67页 |
结论 | 第65-66页 |
问题和建议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70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