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1.2 驾驶室悬置介绍和发展概况 | 第13-15页 |
| 1.2.1 被动驾驶室悬置 | 第14-15页 |
| 1.2.2 半主动驾驶室悬置 | 第15页 |
| 1.2.3 主动驾驶室悬置 | 第15页 |
| 1.3 惯容器与ISD悬架发展概况 | 第15-18页 |
| 1.3.1 惯容器及ISD悬架的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| 1.3.2 惯容器及ISD悬架的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| 1.4 论文课题来源 | 第18页 |
| 1.5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| 第18-20页 |
| 第二章 ISD悬置研究理论基础 | 第20-33页 |
| 2.1 悬置性能指标与评价方法 | 第20-22页 |
| 2.1.1 评价方法 | 第20-22页 |
| 2.1.2 性能指标计算方法 | 第22页 |
| 2.2 惯容器介绍 | 第22-27页 |
| 2.2.1 惯容器理想模型 | 第23页 |
| 2.2.2 惯容器装置介绍 | 第23-27页 |
| 2.3 机电相似理论 | 第27-31页 |
| 2.3.1 传统机电相似理论 | 第27-29页 |
| 2.3.2 新机电相似理论 | 第29-31页 |
| 2.4 ISD悬置机械阻抗分析方法 | 第31-32页 |
| 2.4.1 机械隔振系统中的机械阻抗和导纳 | 第31页 |
| 2.4.2 并联和串联的机械阻抗和导纳 | 第31-32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| 第三章 ISD三元件一体化悬置结构方案设计 | 第33-44页 |
| 3.1 ISD悬置中机械网络隔振机理 | 第33-37页 |
| 3.2 ISD三元件一体化悬置结构方案设计 | 第37-43页 |
| 3.2.1 三元件的结构匹配分析与选取 | 第38页 |
| 3.2.2 滚珠丝杠惯容器结构介绍 | 第38-39页 |
| 3.2.3 三元件一体化结构方案设计 | 第39-43页 |
| 3.3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第四章 四分之一车模型建模及ISD悬置参数的确定及仿真分析 | 第44-66页 |
| 4.1 路面不平度介绍 | 第44-47页 |
| 4.1.1 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密度 | 第44-46页 |
| 4.1.2 空间频率功率谱密度与时间频率功率谱密度转化关系 | 第46-47页 |
| 4.2 建立ISD三元件一体化悬置三自由度四分之一车模型 | 第47-50页 |
| 4.2.1 建模参考样车 | 第47页 |
| 4.2.2 动力学模型建立 | 第47-49页 |
| 4.2.3 传递函数的建立 | 第49-50页 |
| 4.3 三元件ISD一体化悬置参数的确定 | 第50-53页 |
| 4.3.1 优化思路 | 第51-53页 |
| 4.3.2 优化结果 | 第53页 |
| 4.4 频域仿真分析 | 第53-58页 |
| 4.4.1 系统对路面位移的幅频特性 | 第53-55页 |
| 4.4.2 系统对路面谱密度的响应 | 第55-58页 |
| 4.5 时域仿真分析 | 第58-64页 |
| 4.5.1 随机路面输入模型 | 第58-59页 |
| 4.5.2 状态空间 | 第59-60页 |
| 4.5.3 随机路面输入仿真 | 第60-64页 |
| 4.6 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| 第五章 半车模型建模及ISD悬置参数的确定及仿真分析 | 第66-86页 |
| 5.1 建立ISD三元件一体化悬置六自由度半车模型 | 第66-73页 |
| 5.2 参数优化确定 | 第73-74页 |
| 5.3 仿真分析 | 第74-82页 |
| 5.4 ISD一体化悬置系统部分元件结构尺寸确定 | 第82-84页 |
| 5.4.1 滚珠丝杠惯容器动力学分析 | 第82-83页 |
| 5.4.2 前悬置结构部分尺寸参数的确定 | 第83-84页 |
| 5.5 本章小结 | 第84-86页 |
|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6-88页 |
| 6.1 全文总结 | 第86-87页 |
| 6.2 工作展望 | 第87-8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8-94页 |
| 致谢 | 第94-95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