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肃会宁县苏堡村梁洛寺庙会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11-16页 |
一、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二、庙会学术史回顾 | 第12-14页 |
(一)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2-14页 |
(二)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4页 |
三、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会宁县苏堡村梁洛寺概述 | 第16-22页 |
一、会宁县情况 | 第16-17页 |
二、会宁县土门岘乡苏堡村情况 | 第17-18页 |
三、苏堡社梁洛寺及其庙会 | 第18-22页 |
(一)梁洛寺庙会的历史 | 第18-19页 |
(二)梁洛寺庙会的现状 | 第19-20页 |
(三)梁洛寺庙会管理模式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梁洛寺庙会的信仰结构 | 第22-34页 |
一、梁洛寺信仰内容 | 第22-26页 |
(一)“三代爷”信仰 | 第22-23页 |
(二)“四代爷”信仰 | 第23页 |
(三)“显神爷”信仰 | 第23-24页 |
(四)“土地爷”信仰 | 第24页 |
(五)其他信仰 | 第24-26页 |
二、梁洛寺相关法物法器 | 第26-28页 |
(一)占卜用具 | 第26-27页 |
(二)其它法器 | 第27-28页 |
三、梁洛寺与邻近二龙山神灵关系 | 第28-34页 |
(一)二龙山庙会概要 | 第28-29页 |
(二)梁洛寺与二龙山神灵关系的形成 | 第29-30页 |
(三)梁洛寺与二龙山庙会神灵体系分析 | 第30-31页 |
(四)梁洛寺与二龙山神灵构成分析 | 第31-32页 |
(五)梁洛寺与二龙山神灵关系的影响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梁洛寺庙会信仰仪式活动 | 第34-49页 |
一、梁洛寺庙会仪式活动的时间结构 | 第34-42页 |
(一)腊月二十三“送灶” | 第34-35页 |
(二)大年三十“上坟” | 第35页 |
(三)正月初一“出行” | 第35-36页 |
(四)正月初三“烧马”、“开戏”、“烟火” | 第36-39页 |
(五)正月十五“祈福” | 第39页 |
(六)正月二十三“烧戏”、“跳火堆” | 第39-40页 |
(七)二月二“求雨” | 第40-41页 |
(八)三月三“念庙” | 第41-42页 |
二、梁洛寺庙会仪式活动的空间结构 | 第42-46页 |
(一)寺内仪式活动:“赌咒” | 第42-43页 |
(二)戏场仪式活动:娱乐 | 第43页 |
(三)家中仪式活动:“超度” | 第43-44页 |
(四)村庄仪式活动:“打整” | 第44-46页 |
(五)其他场所仪式活动:二龙山庙、郭家集社 | 第46页 |
三、梁洛寺典型仪式活动解析 | 第46-49页 |
(一)求学 | 第46-47页 |
(二)禳病 | 第47页 |
(三)求雨 | 第47-49页 |
第四章 梁洛寺的形成与庙会功能解读 | 第49-59页 |
一、梁洛寺的形成 | 第49-52页 |
(一)自然原因 | 第49-50页 |
(二)社会原因 | 第50-51页 |
(三)心理原因 | 第51-52页 |
二、梁洛寺庙会功能解读 | 第52-59页 |
(一)乡村历史发展的集体记忆 | 第52-54页 |
(二)民众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 | 第54-55页 |
(三)行为规范群体整合的体现 | 第55-59页 |
第五章 梁洛寺庙会本质探析 | 第59-73页 |
一、道教佛教与民间信仰的互动 | 第59-66页 |
(一)田野访谈 | 第59-61页 |
(二)对联牌匾 | 第61-65页 |
(三)性质分析 | 第65-66页 |
二、宗教观念与节庆作息的结合 | 第66-68页 |
(一)宗教观念与民俗节庆的结合 | 第66-67页 |
(二)宗教观念与生产作息的结合 | 第67-68页 |
三、传统文化与现代方式的联姻 | 第68-70页 |
四、神灵作用与群体需要的流变 | 第70-73页 |
(一)神灵作用的流变 | 第70-71页 |
(二)群体需要的流变 | 第71-73页 |
结语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相关田野照片 | 第79-95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| 第95-96页 |
后记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