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斯金德小说《香水》的后现代戏仿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引言 | 第12-20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3页 |
二、研究综述 | 第13-17页 |
(一)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(二)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4-17页 |
三、论文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四、关键术语阐释 | 第18-20页 |
第一章 对犯罪小说的戏仿 | 第20-27页 |
第一节 反常规的犯罪情节 | 第20-22页 |
一、犯罪案件的“去中心化” | 第21页 |
二、对犯罪场景的美化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独特的嗅觉叙事 | 第22-25页 |
一、以气味为犯罪动机 | 第23-24页 |
二、以嗅觉为叙事线索 | 第24-25页 |
第三节 对犯罪结局的改写 | 第25-27页 |
一、刑场上的“狂欢” | 第25-26页 |
二、罪与罚的交织错位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对成长小说的戏仿 | 第27-34页 |
第一节 成长主人公的身份追寻 | 第27-29页 |
一、生存困境与诅咒 | 第27-28页 |
二、体味缺失与身份追寻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成长的“引路人” | 第29-31页 |
一、气味的启蒙——红发少女 | 第30页 |
二、欲望的驱使——香水王国 | 第30-31页 |
第三节 成长的反叛 | 第31-34页 |
一、失败探索与自我迷失 | 第32页 |
二、理想破灭与罪恶洗礼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对神圣意象的戏仿 | 第34-40页 |
第一节 反普罗米修斯的人物形象 | 第34-35页 |
一、盗取天火与香水炼制的相通性 | 第34-35页 |
二、为人类造福背后的荒谬性 | 第35页 |
第二节 宗教意象的戏仿 | 第35-37页 |
一、上帝形象的丑化 | 第36-37页 |
二、基督之死的假象 | 第37页 |
第三节 罪人与圣人身份的背离 | 第37-40页 |
一、自杀式的救赎 | 第37-38页 |
二、天才的疯狂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通俗文学形式下的严肃寓意 | 第40-46页 |
第一节 香水的后现代隐喻 | 第40-42页 |
一、香水——嗅觉的欲望 | 第40-41页 |
二、人性的唤起与毁灭 | 第41-42页 |
第二节 真实与荒诞的反讽对照 | 第42-43页 |
一、两个“世界”的对立 | 第42-43页 |
二、对照中的反讽寓意 | 第43页 |
第三节 戏仿下的人性思索 | 第43-46页 |
一、人性的崇高与矛盾 | 第43-44页 |
二、人性的缺失与警示 | 第44-46页 |
结语 | 第46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3页 |
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