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--中国论文--文化专题研究论文

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导论第11-22页
    一、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第11-13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第13-19页
    三、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四、本文创新之处第20-22页
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生成第22-42页
    一、社会文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22-2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分类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分析第24-28页
    二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界定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价值构成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构成第30-33页
    三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生成机制第33-4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生成的根据:国家政权、国家意识形态与身份认同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生成的现实“场域”:社会生活、全球化和城市化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生成的现实途径:传承和创新第39-40页
    小结第40-42页
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教育的互动第42-65页
    一、社会教育的社会文化维度第42-5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社会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第42-4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作为社会教育之背景的社会文化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作为社会教育之内容的社会文化第50-52页
    二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教育的积极意义第52-5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影响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化人意义第55-58页
    三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的融合第58-6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社会的必要性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社会的可行性第61-64页
    小结第64-65页
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第65-91页
    一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:一种精神生产第65-66页
    二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第66-7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文化的承载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文化的阐发第72-74页
    三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与文化认同功能第74-8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民族与文化认同的价值第74-7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社会教育的目标与民族认同、文化认同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认同的价值具现第79-81页
    四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第81-8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思想道德教育介体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第86-89页
    小结第89-91页
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第91-111页
    一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境遇及其出路第91-9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传统与现代的对立第91-9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传统与现代的衔接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社会教育: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社会的路径第97-99页
    二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机制第99-10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文化濡化与社会教育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濡化过程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濡化特征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濡化效应第103-104页
    三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教育第104-10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教育意义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第105-107页
    四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社会教育第107-11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传承体系的建立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传承人的培养第108-110页
    小结第110-111页
第五章 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功能的实践分析第111-131页
    一、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第111-12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第111-11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第116-123页
    二、发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功能的现实路径第123-12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丰富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生成方式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加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教育互动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注重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濡化功能的实现第125页
    三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社会教育资源第125-12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主体依托:政府主导模式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传承体系:建立传承基地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制度完善:研究型、展示型与传承型保护第128-129页
    四、进一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功能的现实思考第129-131页
结论第131-133页
参考文献第133-140页
后记第140页

论文共14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《经济学人》中长句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
下一篇:基于侧板抽吸的扇形叶栅气动设计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