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3页 |
1.1 引言 | 第9-10页 |
1.2 锂离子电池 | 第10页 |
1.3 锂离子电池的作原理 | 第10-11页 |
1.4 锂离子电池的特性 | 第11-12页 |
1.5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| 第12页 |
1.6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| 第12-20页 |
1.7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| 第20-23页 |
第二章 实验原料、设备及分析测试方法 | 第23-29页 |
2.1 主要实验原料及设备 | 第23-24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4-25页 |
2.3 电池的制作 | 第25-26页 |
2.4 材料的表征手段 | 第26-28页 |
2.5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LiNi_(0.5)Mn_(0.5)O_2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| 第29-63页 |
3.1 前驱体Ni_(0.5)Mn_(0.5)(OH)_2的合成 | 第29-32页 |
3.2 合成条件对前驱体形貌的影响 | 第32-35页 |
3.3 前驱体Ni_(0.5)Mn_(0.5)(OH)_2的性质 | 第35-37页 |
3.4 LiNi_(0.5)Mn_(0.5)O_2正极材料的合成 | 第37-42页 |
3.5 烧结制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| 第42-55页 |
3.6 LiNi_(0.5)Mn_(0.5)O_2的锂离子扩散系数 | 第55-60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60-63页 |
第四章 LiNi_(0.5)Mn_(0.5-x)Co_xO_2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| 第63-69页 |
4.1 材料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| 第64-65页 |
4.2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| 第65-68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9-71页 |
5.1 结论 | 第69-70页 |
5.2 不足与展望 | 第70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9页 |
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及奖励情况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