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药学论文--中药化学论文

褐苞薯蓣化学成分、药理活性及与薯蓣对比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-22页
    1.1 概述第9-11页
    1.2 薯蓣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第11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薯蓣属植物根状茎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第11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周生翅组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基生翅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第20页
    1.3 褐苞薯蓣的应用与问题第20-21页
    1.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1-22页
第二章 褐苞薯蓣化学成分分离第22-36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2页
    2.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2-23页
    2.3 褐苞薯蓣的提取分离第23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提取及粗分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石油醚层分离过程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乙酸乙酯层分离过程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正丁醇层分离过程第28-29页
    2.4 褐苞薯蓣化学成分的鉴定与结构解析第29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化合物 1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化合物 2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化合物 3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化合物 4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化合物 5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化合物 6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7 化合物 7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8 化合物 8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9 化合物 12第34-35页
    2.5 小结第35-36页
第三章 褐苞薯蓣提取物各萃取层活性及主要成分比较第36-44页
    3.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试剂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材料的制备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仪器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动物第36-37页
    3.2 实验方法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总酚酸含量测定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总黄酮含量测定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总三萜含量测定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总皂苷含量测定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卵清蛋白致小鼠足肿胀实验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碳粒廓清实验第40页
    3.3 实验结果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褐苞薯蓣提取物不同极性部分活性成分的含量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褐苞薯蓣不同极性部位对卵清蛋白所致小鼠足跖肿胀的作用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褐苞薯蓣不同极性部位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作用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褐苞薯蓣不同极性部位对正常小鼠碳粒廓清速率的影响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43-44页
第四章 褐苞薯蓣、薯蓣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对比第44-53页
    4.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试剂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材料的制备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仪器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动物第44页
    4.2 实验方法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总酚酸含量比较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总黄酮含量比较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总三萜含量比较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总皂苷含量比较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比较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还原力比较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样品测定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卵清蛋白致小鼠足肿胀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9 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0 碳粒廓清实验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1 UPLC-Q-TOF分析第46页
    4.3 实验结果第46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0 褐苞薯蓣、薯蓣的活性成分含量对比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褐苞薯蓣、薯蓣抗氧化活性对比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褐苞薯蓣、薯蓣抗卵清蛋白致小鼠足肿胀药效对比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褐苞薯蓣、薯蓣抗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药效对比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褐苞薯蓣、薯蓣碳粒廓清速率对比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褐苞薯蓣、薯蓣甲醇提取物UPLC-Q-TOF分析结果对比第49-51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51-53页
第五章 结论第53-55页
参考文献第55-61页
发表论文情况第61-62页
附录第62-71页
致谢第71-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黄绿蜜环菌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
下一篇:语文基础课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困境及对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