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3页 |
1.1 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| 第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1.2.1 煤系烃源岩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1.2.2 致密砂岩气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思路 | 第10-13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1.3.2 研究思路以及技术路线 | 第11页 |
1.3.3 论文中的创新点 | 第11-12页 |
1.3.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地质概况 | 第13-19页 |
2.1 研究区地质概况 | 第13页 |
2.2 构造特征 | 第13-14页 |
2.3 地层划分 | 第14-17页 |
2.3.1 石炭系本溪组和二叠系太原组 | 第14页 |
2.3.2 二叠系山西组 | 第14-17页 |
2.3.3 二叠系石盒子组 | 第17页 |
2.4 沉积演化特征 | 第17页 |
2.5 含气特征 | 第17-19页 |
第三章 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| 第19-31页 |
3.1 煤系烃源岩厚度展布 | 第19-24页 |
3.1.1 纵向展布特征 | 第19-21页 |
3.1.2 平面展布特征 | 第21-24页 |
3.2 有机质丰度 | 第24-26页 |
3.2.1 有机碳含量TOC | 第24-25页 |
3.2.2 氯仿沥青“A”与总烃HC | 第25页 |
3.2.3 生烃潜量 | 第25-26页 |
3.3 有机质类型 | 第26-29页 |
3.3.1 干酪根及煤岩显微组分特征 | 第26-27页 |
3.3.2 气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的特征 | 第27-29页 |
3.4 有机质成熟度 | 第29-31页 |
第四章 煤系烃源岩不同地质时期生排烃特征 | 第31-38页 |
4.1 盆地沉积、构造及热史恢复 | 第31-33页 |
4.1.1 研究区热史恢复 | 第31-32页 |
4.1.2 研究区沉积埋藏史恢复 | 第32-33页 |
4.2 生烃强度计算 | 第33-36页 |
4.3 排烃强度计算 | 第36-38页 |
第五章 天然气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分析 | 第38-52页 |
5.1 烃类流体(天然气)的充注及主力成藏期次 | 第38-43页 |
5.1.1 包裹体的类型 | 第38-40页 |
5.1.2 石英加大边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| 第40页 |
5.1.3 冰点温度 | 第40-41页 |
5.1.4 包裹体组分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| 第41-42页 |
5.1.5 石英次生加大边形成时间 | 第42-43页 |
5.2 烃类(气态)充注-后期成岩改造对储层物性影响 | 第43-48页 |
5.2.1 岩石学特征 | 第43-44页 |
5.2.2 储层物性特征 | 第44-45页 |
5.2.3 成岩作用 | 第45-48页 |
5.3 储层致密化发育过程与天然气充注成藏关系 | 第48-52页 |
5.3.1 古盐度 | 第48-49页 |
5.3.2 致密化过程分析 | 第49-52页 |
结论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