侯瀚如早期策展实践研究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导论 | 第9-11页 |
| 1、选题缘起 | 第9页 |
| 2、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| 3、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| 4、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| 第1章 策展人侯瀚如 | 第11-17页 |
| 1.1 1970s广州"少年时代" | 第12-13页 |
| 1.2 1980s北京"美院内外" | 第13-15页 |
| 1.3 1990s巴黎"初来乍到" | 第15-17页 |
| 第2章 展览语境 | 第17-23页 |
| 2.1 改革开放与"非非官方艺术" | 第18-20页 |
| 2.2 香港回归与"香港等等" | 第20-23页 |
| 第3章 策展理念 | 第23-32页 |
| 3.1 理论参照 | 第24-27页 |
| 3.1.1 霍米巴巴 | 第24-25页 |
| 3.1.2 萨斯基亚萨森 | 第25-26页 |
| 3.1.3 阿尔君阿帕杜莱 | 第26-27页 |
| 3.2 策展理念 | 第27-32页 |
| 3.2.1 "中间"和"之外" | 第27-28页 |
| 3.2.2 "第三空间" | 第28-31页 |
| 3.2.3 "全球本地" | 第31-32页 |
| 第4章 策展主题 | 第32-41页 |
| 4.1 "运动中的城市" | 第32-40页 |
| 4.1.1 现代废墟 | 第37-38页 |
| 4.1.2 街道迷宫 | 第38页 |
| 4.1.3 城市游击队 | 第38-40页 |
| 4.2 "紧急地带" | 第40-41页 |
| 4.3 "别样" | 第41页 |
| 第5章 策展模式 | 第41-52页 |
| 5.1 "跨界" | 第42-46页 |
| 5.1.1 作为装置/方案/建筑的建筑 | 第42-43页 |
| 5.1.2 "戏拟"亚洲城市 | 第43-46页 |
| 5.2 "自组织" | 第46-47页 |
| 5.3 "排演" | 第47-52页 |
| 总结 | 第52-5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