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6页 |
1.1 膜污染概述 | 第14页 |
1.2 膜污染影响因素 | 第14-19页 |
1.2.1 膜材料性质对膜污染的影响 | 第14-17页 |
1.2.2 污染物特性对膜污染的影响 | 第17页 |
1.2.3 溶液化学条件对膜污染的影响 | 第17-19页 |
1.2.4 运行操作条件对膜污染的影响 | 第19页 |
1.3 膜污染分类 | 第19-20页 |
1.3.1 无机、有机和生物污染 | 第19页 |
1.3.2 可逆和不可逆污染 | 第19-20页 |
1.4 混合有机物膜污染研究现状 | 第20-21页 |
1.5 界面相互作用 | 第21-23页 |
1.5.1 xDLVO理论在膜污染中的应用 | 第21-22页 |
1.5.2 界面相互作用控制膜污染的主要机制 | 第22-23页 |
1.6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23-26页 |
1.6.1 研究内容 | 第23页 |
1.6.2 研究创新点 | 第23-26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6-34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6-27页 |
2.2 xDLVO理论 | 第27-30页 |
2.3 膜和污染物的理化性质表征 | 第30-31页 |
2.3.1 接触角测量 | 第30页 |
2.3.2 Zeta电位测量 | 第30-31页 |
2.3.3 粒径测量 | 第31页 |
2.3.4 图像表征 | 第31页 |
2.4 膜污染与清洗实验 | 第31-34页 |
2.4.1 过滤装置 | 第31-32页 |
2.4.2 膜污染实验 | 第32页 |
2.4.3 物理和化学清洗实验 | 第32-33页 |
2.4.4 分段过滤与物理清洗实验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不同溶液条件下微滤膜污染与清洗结果分析 | 第34-46页 |
3.1 混合物微滤膜污染结果 | 第34-38页 |
3.1.1 相对通量下降情况 | 第34-36页 |
3.1.2 膜污染图像表征结果 | 第36-38页 |
3.2 物理和化学清洗结果 | 第38-40页 |
3.3 分段过滤与清洗结果 | 第40-43页 |
3.3.1 分段点的确定 | 第40-42页 |
3.3.2 初期阶段的物理清洗结果 | 第42-4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6页 |
第四章 污染物-膜和污染物-污染物的界面相互作用解析 | 第46-56页 |
4.1 污染物和膜的理化性质及表面能 | 第46-50页 |
4.1.1 接触角和Zeta电位 | 第46-48页 |
4.1.2 表面能参数 | 第48-50页 |
4.2 污染物-膜和污染物-污染物之间的界面作用能 | 第50-55页 |
4.2.1 接触时的界面作用能 | 第50-52页 |
4.2.2 不同界面作用能随距离的变化趋势 | 第52-53页 |
4.2.3 总界面作用能随距离的变化趋势 | 第53-55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五章 界面相互作用与膜污染趋势的定量关系探究 | 第56-62页 |
5.1 界面作用能与膜污染趋势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2 界面作用能控制微滤膜污染的主要机制 | 第57-60页 |
5.3 影响膜污染趋势的非界面作用因素 | 第60-6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2-64页 |
6.1 结论 | 第62-63页 |
6.2 建议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| 第72-73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