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意义和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1.1 双卡切换方案概述 | 第11-12页 |
1.1.2 双卡切换现有挑战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2.1 一种双卡手机的SIM卡切换方案 | 第13-14页 |
1.2.2 一种通过物理键切换双卡通话的手机 | 第14页 |
1.2.3 用户身份识别卡的自动选择方法及装置 | 第14-16页 |
1.3 论文概要与创新 | 第16页 |
1.4 论文结构安排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手机卡语义推理技术研究 | 第18-29页 |
2.1 手机卡语义需求 | 第18-22页 |
2.1.1 本体 | 第18-20页 |
2.1.1.1 本体简述 | 第18-20页 |
2.1.1.2 本体操作 | 第20页 |
2.1.2 手机卡语义必要性 | 第20-22页 |
2.2 语义推理技术 | 第22-25页 |
2.2.1 本体推理 | 第22-23页 |
2.2.2 现有可编程本体推理机 | 第23-25页 |
2.3 OneM2M | 第25-28页 |
2.3.1 OneM2M架构 | 第25-27页 |
2.3.2 OneM2M语义推理架构 | 第27-2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基于语义的双卡双待手机智能切换系统需求分析 | 第29-42页 |
3.1 系统概述 | 第29-30页 |
3.2 功能需求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3 手机卡语义模型分析 | 第32-39页 |
3.3.1 基本信息 | 第33-34页 |
3.3.2 资费信息 | 第34-38页 |
3.3.3 信号质量 | 第38-39页 |
3.3.4 拨号设置 | 第39页 |
3.4 双卡切换算法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基于语义的双卡双待手机智能切换系统架构 | 第42-48页 |
4.1 系统架构 | 第42-43页 |
4.2 应用服务层 | 第43-45页 |
4.2.1 APP应用实体架构 | 第43-45页 |
4.3 通用服务层 | 第45-47页 |
4.3.1 通用服务实体架构 | 第45-4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五章 基于语义的双卡双待手机智能切换系统详细设计 | 第48-69页 |
5.1 通用服务实体详细设计 | 第48-54页 |
5.2 APP端设计 | 第54-60页 |
5.2.1 APP应用实体设计 | 第54-58页 |
5.2.1.1 UI设计 | 第54-58页 |
5.2.2 APP通用实体资源树设计 | 第58-60页 |
5.3 服务端设计 | 第60-62页 |
5.3.1 服务端应用服务实体设计 | 第60-61页 |
5.3.2 服务端通用服务实体资源树设计 | 第61-62页 |
5.4 SIM卡本体设计 | 第62-64页 |
5.5 双卡智能切换流程设计 | 第64-68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六章 基于语义的双卡双待手机智能切换系统实现 | 第69-88页 |
6.1 系统实现 | 第69-82页 |
6.1.1 SIM卡本体 | 第69-71页 |
6.1.1.1 领域本体 | 第69-70页 |
6.1.1.2 SIM卡实例本体 | 第70-71页 |
6.1.2 SWRL规则 | 第71-73页 |
6.1.3 通用服务实体 | 第73-78页 |
6.1.3.1 功能实现 | 第73-75页 |
6.1.3.2 通信协议实现 | 第75-78页 |
6.1.4 功能模块介绍 | 第78-82页 |
6.1.4.1 智能拨号 | 第79-81页 |
6.1.4.2 信号强度采集 | 第81-82页 |
6.2 效果展示 | 第82-83页 |
6.3 实验分析 | 第83-87页 |
6.3.1 实验设计 | 第83-84页 |
6.3.2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84-87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87-88页 |
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88-90页 |
7.1 全文总结 | 第88-89页 |
7.2 未来展望 | 第89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5页 |
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95-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