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软硬件协同设计的CICQ交换机实现与验证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3页 |
1.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11页 |
1.3 主要工作和文章结构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FC交换机架构及调度策略的研究 | 第13-25页 |
2.1 光纤通道协议概述 | 第13-14页 |
2.2 交换结构 | 第14-21页 |
2.2.1 交换结构简介 | 第14-15页 |
2.2.2 无缓存Crossbar结构 | 第15-19页 |
2.2.3 无缓存Crossbar结构的冲突问题 | 第19页 |
2.2.4 带缓存Crossbar结构 | 第19-21页 |
2.3 CICQ交换结构的调度策略 | 第21-24页 |
2.3.1 RR调度策略 | 第22页 |
2.3.2 LQF_RR调度策略 | 第22-23页 |
2.3.3 IMCQF_RR调度策略 | 第23-2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FC交换机的验证方案 | 第25-36页 |
3.1 性能参数 | 第25-26页 |
3.2 网络流量模型 | 第26-33页 |
3.2.1 泊松流量模型 | 第26-27页 |
3.2.2 马尔科夫调制的泊松流量模型 | 第27-28页 |
3.2.3 自相似流量模型 | 第28-32页 |
3.2.4 地址端口分配过程 | 第32-33页 |
3.3 交换机验证平台的实现方案 | 第33-35页 |
3.3.1 软件实现的验证平台 | 第33-34页 |
3.3.2 硬件实现的验证平台 | 第34页 |
3.3.3 软硬件协同实现的验证平台方案 | 第34-3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基于CICQ结构的FC交换机设计与实现 | 第36-49页 |
4.1 FC交换机总体结构 | 第36页 |
4.2 FC线卡模块 | 第36-37页 |
4.3 输入调度模块 | 第37-45页 |
4.3.1 输入调度模块总体结构 | 第37-38页 |
4.3.2 输入控制 | 第38-39页 |
4.3.3 分片模块 | 第39-42页 |
4.3.4 信用值接收模块 | 第42-43页 |
4.3.5 调度模块 | 第43-44页 |
4.3.6 发送模块 | 第44-45页 |
4.4 CICQ交换单元模块 | 第45-46页 |
4.5 重组模块 | 第46-47页 |
4.6 CICQ交换机功能仿真 | 第47-48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软硬件协同验证平台的构建与实现 | 第49-61页 |
5.1 验证平台的结构及软硬件划分 | 第49-50页 |
5.2 控制器 | 第50-51页 |
5.3 流量生成器 | 第51-59页 |
5.3.1 流量生成器的物理模型 | 第51页 |
5.3.2 数据源 | 第51-55页 |
5.3.3 仲裁器 | 第55页 |
5.3.4 封装器 | 第55-58页 |
5.3.5 流量生成器功能仿真 | 第58-59页 |
5.4 监测器 | 第59-60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六章 基于验证平台的CICQ交换机性能测试 | 第61-72页 |
6.1 交换机验证平台环境 | 第61页 |
6.2 验证平台的测试流程 | 第61-63页 |
6.3 流量生成器的准确性测试 | 第63-67页 |
6.3.1 流量生成器测试结构 | 第63-64页 |
6.3.2 负载率验证 | 第64-65页 |
6.3.3 泊松模型验证 | 第65-66页 |
6.3.4 马尔科夫调制的泊松模型验证 | 第66页 |
6.3.5 自相似模型验证 | 第66-67页 |
6.4 交换机性能验证 | 第67-71页 |
6.4.1 延时性能与误包率测试 | 第68-70页 |
6.4.2 吞吐率测试 | 第70页 |
6.4.3 公平性测试 | 第70-71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72-74页 |
7.1 全文总结 | 第72页 |
7.2 创新点分析 | 第72-73页 |
7.3 后续工作展望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78-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