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20页 |
| 1.1 电弧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0-18页 |
| 1.1.1 等离子电弧增材制造技术 | 第10-12页 |
| 1.1.2 GTAW电弧增材制造技术 | 第12-14页 |
| 1.1.3 GMAW电弧增材制造技术 | 第14-18页 |
| 1.2 课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1.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| 第19-20页 |
|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4页 |
| 2.1 试验材料 | 第20页 |
| 2.2 试验设备 | 第20-21页 |
| 2.3 试验方法 | 第21-24页 |
| 2.3.1 沉积单道线能量采集 | 第21-22页 |
| 2.3.2 增材结构微观组织观察 | 第22-23页 |
| 2.3.3 硬度试验 | 第23页 |
| 2.3.4 拉伸试验 | 第23页 |
| 2.3.5 冲击试验 | 第23-24页 |
| 3 高氮钢与316L不锈钢沉积单道成形特性研究 | 第24-37页 |
| 3.1 沉积单道表面成形质量分析 | 第24-30页 |
| 3.1.1 高氮钢沉积单道表面成形质量分析 | 第24-27页 |
| 3.1.2 316L不锈钢沉积单道表面成形质量分析 | 第27-30页 |
| 3.2 沉积单道宏观几何尺寸分析 | 第30-35页 |
| 3.2.1 高氮钢沉积单道宏观几何尺寸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3.2.2 316L不锈钢沉积单道宏观几何尺寸分析 | 第32-35页 |
| 3.3 两种材料沉积单道的线能量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| 4 多道重叠堆积成形分析与增材工艺参数筛选 | 第37-44页 |
| 4.1 高氮钢多道重叠堆积成形分析 | 第37-38页 |
| 4.2 增材工艺参数筛选 | 第38-41页 |
| 4.2.1 沉积单道截面积误差 | 第38-39页 |
| 4.2.2 沉积单道几何尺寸、截面面积匹配相等 | 第39-40页 |
| 4.2.3 异材沉积单道增材工艺参数筛选 | 第40-41页 |
| 4.3 多道重叠堆积道间距 | 第41-42页 |
| 4.4 本章小节 | 第42-44页 |
| 5 增材结构微观组织、凝固特征与力学性能分析 | 第44-61页 |
| 5.1 增材交织结构设计以及宏观形貌 | 第44-45页 |
| 5.2 增材结构显微组织分析 | 第45-49页 |
| 5.2.1 高氮钢显微组织分析 | 第45-46页 |
| 5.2.2 316L不锈钢在显微组织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5.2.3 异种材料显微组织分析 | 第47-48页 |
| 5.2.4 异材界面EDS成分分析 | 第48-49页 |
| 5.3 交织结构中高氮钢的凝固模式 | 第49-53页 |
| 5.3.1 凝固模式对组织形态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| 5.3.2 铬镍当量预测高氮钢凝固模式 | 第51-52页 |
| 5.3.3 氮含量对高氮钢凝固模式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| 5.4 增材结构显微硬度分析 | 第53-54页 |
| 5.5 增材结构拉伸性能分析 | 第54-56页 |
| 5.6 增材结构冲击性能分析 | 第56-60页 |
| 5.7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| 6 电弧增材成形典型交织结构 | 第61-65页 |
| 6.1 典型交织结构件三维模型 | 第62页 |
| 6.2 增材成形交织结构路径规划 | 第62-63页 |
| 6.3 双丝焊接机器人电弧增材交织结构 | 第63-64页 |
| 6.4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| 结论 | 第65-66页 |
| 致谢 | 第66-6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| 附录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