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末文化中的气节问题--以文天祥为中心的历史考察
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0页 |
1.1 研究综述 | 第7-8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8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8-9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9页 |
1.5 论文创新点 | 第9-10页 |
第二章 文天祥之前的儒家气节观概述 | 第10-17页 |
2.1 孔子的杀身成仁思想 | 第10-12页 |
2.2 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 | 第12-14页 |
2.3 朱子的天理观及忠义观 | 第14-17页 |
第三章 文天祥之气节的思想基础和行为表现 | 第17-26页 |
3.1 文天祥的生平简介 | 第17-18页 |
3.2 文天祥的哲学思想分析 | 第18-22页 |
3.2.1 法天不息思想中的自强救国探索 | 第18-20页 |
3.2.2 气论与《正气歌》 | 第20-21页 |
3.2.3 敬、诚的德性修养方法 | 第21-22页 |
3.3 文天祥之气节的行为表现 | 第22-26页 |
3.3.1 曲折仕途,不畏权贵 | 第22-23页 |
3.3.2 心系国家,应召勤王 | 第23-24页 |
3.3.3 践行仁义,以死殉节 | 第24-26页 |
第四章 由文天祥气节折射出宋末文化诸问题分析 | 第26-37页 |
4.1 南宋末的隐匿遗民现象 | 第27-28页 |
4.2 晚宋末的变节现象 | 第28-32页 |
4.2.1 战争中武将降元变节现象 | 第28-29页 |
4.2.2 宋末士大夫的变节现象 | 第29-30页 |
4.2.3 同为状元丞相,气节差异悬殊 | 第30-32页 |
4.3 宋末文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| 第32-37页 |
4.3.1 宋末文化中变节成为主流现象的原因分析 | 第32-34页 |
4.3.2 理学传播与影响的原因分析 | 第34-37页 |
第五章 结语 | 第37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2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42-43页 |
致谢 | 第43-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