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风儒学思想初探
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8-11页 |
(一)秋风简介 | 第8-9页 |
(二)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(三)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秋风的儒家观 | 第11-18页 |
1.1 重新发现儒家 | 第11-15页 |
1.1.1 秋风儒家观形成的背景 | 第11页 |
1.1.2 君臣夫子之辩 | 第11-12页 |
1.1.3 原“三纲” | 第12-13页 |
1.1.4 儒家主张人治之辩 | 第13页 |
1.1.5 儒家维护等级制之辩 | 第13-14页 |
1.1.6 儒家主张平均主义之辩 | 第14页 |
1.1.7 重新解读儒家的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一个文教,多种宗教 | 第15-18页 |
1.2.1 儒家非宗教 | 第15-16页 |
1.2.2 儒家与宗教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秋风的儒家历史观 | 第18-22页 |
2.1 秋风儒家历史观的主要内容 | 第18-21页 |
2.1.1 天道信仰 | 第18-19页 |
2.1.2 制因有革 | 第19-20页 |
2.1.3 仁义治国 | 第20-21页 |
2.2 秋风儒家历史观的意义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秋风的儒家经济观 | 第22-27页 |
3.1 古代经济中的儒家价值 | 第22-23页 |
3.2 儒家价值与市场体制的回归 | 第23页 |
3.3 秋风的儒家经济观主要内容 | 第23-25页 |
3.3.1 以义为利 | 第23-24页 |
3.3.2 均衡无贫 | 第24-25页 |
3.3.3 强国富民 | 第25页 |
3.4 秋风儒家经济观的意义 | 第25-27页 |
第四章 秋风的儒家宪政观 | 第27-35页 |
4.1 秋风儒家宪政观的提出 | 第27-28页 |
4.2 秋风的儒家宪政主义传统 | 第28-30页 |
4.3 秋风儒家宪政主义传统的主要内容 | 第30-33页 |
4.3.1 替天行道 | 第30页 |
4.3.2 君臣共治 | 第30-31页 |
4.3.3 社会自治 | 第31-32页 |
4.3.4“通三统” | 第32-33页 |
4.4 儒家宪政主义传统与现代宪政秩序 | 第33-35页 |
第五章 秋风的儒学复兴观 | 第35-41页 |
5.1 当代儒学复兴思潮 | 第35-36页 |
5.2 秋风复兴儒学的基本方略 | 第36-39页 |
5.2.1 教育为先 | 第36-37页 |
5.2.2 礼乐重建 | 第37-38页 |
5.2.3 政教传统之恢复 | 第38-39页 |
5.3 秋风儒学复兴观的特点及意义 | 第39-41页 |
第六章 秋风儒学思想的评价 | 第41-45页 |
6.1 秋风儒学思想的价值 | 第41-43页 |
6.1.1 对儒家观念进行了创新阐述 | 第41-42页 |
6.1.2 致力于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| 第42页 |
6.1.3 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| 第42-43页 |
6.2 秋风儒学思想的欠缺 | 第43-45页 |
6.2.1 有些论述有待验证 | 第43页 |
6.2.2 有些想法和做法不具操作性 | 第43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| 第47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