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1 绪论 | 第7-20页 |
1.1 街区制的起源与研究意义 | 第7-8页 |
1.1.1 街区制的起源 | 第7-8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8-14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8-11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1 解释型案例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2 比较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4 基本分析框架及主要相关概念 | 第15-19页 |
1.4.1 基本分析框架 | 第15-17页 |
1.4.2 主要相关概念 | 第17-19页 |
1.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2 权力视角下的城市街区空间模式分析 | 第20-29页 |
2.1 颠覆的传统——美国纽约街区空间的实践过程 | 第20-24页 |
2.1.1 殖民时期(1500-1776)美国纽约街区空间的实践过程 | 第20-21页 |
2.1.2 独立时期(1776-1920)美国纽约街区空间的实践过程 | 第21-23页 |
2.1.3 大都会时期(1920-2016)美国纽约街区空间的实践过程 | 第23-24页 |
2.2 传统的延续——中国宜宾街区空间的实践过程 | 第24-27页 |
2.2.1 宏观——国家层面的街区空间探索 | 第24-25页 |
2.2.2 中观——地方层面的街区空间探索 | 第25-26页 |
2.2.3 微观——社区层面的街区空间探索 | 第26-27页 |
2.3 小结 | 第27-29页 |
3 环境视角下的城市街区空间模式分析 | 第29-38页 |
3.1 美国纽约街区空间实践发展过程分析 | 第29-33页 |
3.1.1 美国纽约街区空间实践发展过程的政治经济背景 | 第29-31页 |
3.1.2 美国纽约街区空间实践发展过程的历史文化背景 | 第31-33页 |
3.2 中国宜宾街区空间实践发展过程分析 | 第33-36页 |
3.2.1 宜宾街区空间实践发展过程的政治经济背景 | 第34-36页 |
3.2.2 宜宾街区空间实践发展过程的历史文化背景 | 第36页 |
3.3 小结 | 第36-38页 |
4 城市规划具体框架视角下的城市街区空间模式分析 | 第38-52页 |
4.1 美国纽约街区空间实践过程分析 | 第38-45页 |
4.1.1 美国纽约街区空间实践过程的形态时期与平面形态单元 | 第38-40页 |
4.1.2 美国纽约街区空间实践过程的街区居住隔离与社会差异 | 第40-42页 |
4.1.3 美国纽约街区空间实践过程的公共空间可及性分析 | 第42-45页 |
4.2 中国街区制构建过程分析 | 第45-50页 |
4.2.1 中国街区制构建过程的形态时期与平面形态单元分析 | 第45-47页 |
4.2.2 中国街区制构建过程的街区居住隔离与社会差异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2.3 中国街区制实践过程的公共空间可及性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3 小结 | 第50-52页 |
5 结论 | 第52-54页 |
5.1 街区制推行的可行性 | 第52页 |
5.2 街区制推行的建议 | 第52-53页 |
5.3 本文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方向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0页 |
后记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