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上篇 文献综述 | 第10-29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9页 |
1.1 番茄斑萎病毒的生物学及防治策略 | 第11-16页 |
1.1.1 番茄斑萎病毒的分类学地位及病原形态学 | 第11页 |
1.1.2 番茄斑萎病毒的寄主范围与危害症状 | 第11-12页 |
1.1.3 番茄斑萎病毒的分布与危害 | 第12-13页 |
1.1.4 番茄斑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| 第13-14页 |
1.1.5 番茄斑萎病毒的传播途径 | 第14-15页 |
1.1.6 番茄斑萎病毒的防治策略 | 第15-16页 |
1.2 植物抗病基因研究概况 | 第16-21页 |
1.2.1 植物抗病基因的结构与分类 | 第16-19页 |
1.2.2 抗病基因的作用机制 | 第19-21页 |
1.2.3 番茄抗病基因Sw-5b | 第21页 |
1.3 病毒移动蛋白移动的研究概况 | 第21-24页 |
1.3.1 植物病毒的移动 | 第21-22页 |
1.3.2 植物病毒移动蛋白作用机制 | 第22-23页 |
1.3.3 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移动 | 第23-24页 |
1.4 移动蛋白的研究方法概况 | 第24-29页 |
1.4.1 显微注射法 | 第24-25页 |
1.4.2 基因枪轰击法 | 第25-26页 |
1.4.3 植物病毒载体系统 | 第26页 |
1.4.4 移动互补分析法 | 第26-29页 |
下篇 研究内容 | 第29-65页 |
第二章 SW-5B介导的抗TSWV转基因本氏烟的研究 | 第31-55页 |
2.1 试验材料、试剂及器材 | 第33-34页 |
2.1.1 试验材料及载体 | 第33页 |
2.1.2 试验试剂 | 第33页 |
2.1.3 试验器材 | 第33-34页 |
2.1.4 主要试剂配 | 第34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34-47页 |
2.2.1 DNA抽提 | 第34-35页 |
2.2.2 PCR反应 | 第35-36页 |
2.2.3 p2300-Sw-5b载体的构建 | 第36-41页 |
2.2.4 p2300-Sw-5b表达载体的电击转化 | 第41-42页 |
2.2.5 p2300-Sw-5b表达载体的烟草遗传转化 | 第42-43页 |
2.2.6 T_0代植株的抗性筛选 | 第43-44页 |
2.2.7 T_1代植株的的筛选与性状分离统计 | 第44页 |
2.2.8 T_1代植株的抗病性鉴定 | 第44-47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7-53页 |
2.3.1 带有酶切位点的引物扩增Sw-5b | 第47-48页 |
2.3.2 质粒PCR验证 | 第48-49页 |
2.3.4 转基因烟草的生物学鉴定 | 第49-50页 |
2.3.5 T_1代转基因本氏烟的性状分离分析 | 第50-51页 |
2.3.6 转基因本氏烟的PCR鉴定 | 第51页 |
2.3.7 Sw-5b转基因本氏烟的抗病性鉴定 | 第51-53页 |
2.4 结论与讨论 | 第53-55页 |
2.4.1 结论 | 第53-54页 |
2.4.2 讨论 | 第54-55页 |
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移动蛋白互补分析系统在TSWV移动蛋白分析中应用的研究 | 第55-65页 |
3.1 试验材料 | 第57-58页 |
3.1.1 植物材料 | 第57页 |
3.1.2 毒源 | 第57页 |
3.1.3 菌株 | 第57页 |
3.1.4 试验试剂 | 第57-58页 |
3.1.5 试验器材 | 第58页 |
3.2 试验方法 | 第58-60页 |
3.2.1 载体构建 | 第58-59页 |
3.2.2 农杆菌浸润本氏烟 | 第59-60页 |
3.2.3 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 | 第60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60-63页 |
3.3.1 TSWV NSm可以互补CMV RNA3-MP::erGFP的胞间移动 | 第60-62页 |
3.3.2 与TSWV NSm融合的CMV RNA3能够在本氏烟上系统移动 | 第62-63页 |
3.4 结论与讨论 | 第63-65页 |
3.4.1 结论 | 第63页 |
3.4.2 讨论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3页 |
附录A 本研究常用引物 | 第73-74页 |
附录B 本研究常用试剂配方 | 第74-75页 |
附录C 本研究常用培养基配方 | 第75-7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7-79页 |
致谢 | 第79页 |